表目录 | 第8-9页 |
图目录 | 第9-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论文中常用的物理概念和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1.3.1 论文中常用的物理概念 | 第21-23页 |
1.3.2 论文主要的分析方法 | 第23页 |
1.4 论文中用到的特殊函数 | 第23-25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论 | 第26-30页 |
1.6.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6-27页 |
1.6.2 论文主要的分析结论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双瑞利衰落及其对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征 | 第30-32页 |
2.2.1 大尺度衰落 | 第31页 |
2.2.2 阴影衰落 | 第31页 |
2.2.3 小尺度衰落 | 第31-32页 |
2.3 双瑞利衰落模型 | 第32-35页 |
2.3.1 双瑞利衰落的引入 | 第32-33页 |
2.3.2 双瑞利衰落的传播场景 | 第33-34页 |
2.3.3 双瑞利衰落信道举例 | 第34-35页 |
2.3.4 结论 | 第35页 |
2.4 双瑞利分布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 | 第35-37页 |
2.4.1 双瑞利分布随机变量的 PDF 和 CDF | 第36-37页 |
2.4.2 双瑞利分布随机变量的高阶矩 | 第37页 |
2.4.3 结论 | 第37页 |
2.5 双瑞利衰落对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7-44页 |
2.5.1 接收信噪比的统计特性 | 第38-39页 |
2.5.2 系统的中断性能分析 | 第39页 |
2.5.3 系统的平均误符号率分析 | 第39-41页 |
2.5.4 系统性能仿真 | 第41-44页 |
2.5.5 结论 | 第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双瑞利衰落下分集接收系统性能研究 | 第46-70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分集接收技术简介 | 第46-48页 |
3.2.1 时间分集 | 第46页 |
3.2.2 频率分集 | 第46-47页 |
3.2.3 空间分集 | 第47页 |
3.2.4 合并技术 | 第47-48页 |
3.3 双瑞利衰落下最大比合并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48-54页 |
3.3.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48页 |
3.3.2 系统输出信噪比统计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3 MR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3.3.4 MR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仿真 | 第51-54页 |
3.3.5 结论 | 第54页 |
3.4 双瑞利衰落下等增益合并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54-60页 |
3.4.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54-55页 |
3.4.2 系统输出信噪比统计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3.4.3 EG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3.4.4 EG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仿真 | 第58-59页 |
3.4.5 结论 | 第59-60页 |
3.5 双瑞利衰落下选择式合并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60-65页 |
3.5.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60页 |
3.5.2 系统输出信噪比统计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3.5.3 S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3.5.4 SC 分集接收系统性能仿真 | 第64-65页 |
3.5.5 结论 | 第65页 |
3.6 双瑞利衰落下各种合并方式的性能比较 | 第65-68页 |
3.6.1 输出信噪比的均值和方差比较 | 第66-67页 |
3.6.2 不同合并方式的中断概率比较 | 第67页 |
3.6.3 不同合并方式的平均误符号率比较 | 第67-68页 |
3.6.4 不同合并方式的分集增益比较 | 第68页 |
3.6.5 结论 | 第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双瑞利衰落下固定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研究 | 第70-108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协作中继技术简介 | 第70-77页 |
4.2.1 中继模式 | 第71页 |
4.2.2 中继技术分类 | 第71-72页 |
4.2.3 中继传输方式 | 第72-73页 |
4.2.4 中继技术的应用 | 第73-77页 |
4.3 双瑞利衰落下固定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模型 | 第77-78页 |
4.4 FRCSI 固定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 第78-93页 |
4.4.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78-79页 |
4.4.2 功率分配方法 | 第79-81页 |
4.4.3 传输系统中断性能分析 | 第81-83页 |
4.4.4 传输系统平均误符号率分析 | 第83-84页 |
4.4.5 传输系统性能仿真 | 第84-92页 |
4.4.6 结论 | 第92-93页 |
4.5 PRCSI 固定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 第93-106页 |
4.5.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93-94页 |
4.5.2 功率分配方法 | 第94页 |
4.5.3 传输系统中断和平均误符号率性能分析 | 第94-96页 |
4.5.4 传输系统差错概率的 Chernoff 上界 | 第96-98页 |
4.5.5 传输系统性能仿真 | 第98-105页 |
4.5.6 结论 | 第105-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双瑞利衰落下移动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研究 | 第108-126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双瑞利衰落下移动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模型 | 第108-109页 |
5.3 FRCSI 移动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 第109-117页 |
5.3.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109页 |
5.3.2 功率分配方法 | 第109页 |
5.3.3 传输系统中断性能分析 | 第109-111页 |
5.3.4 传输系统平均误符号率下界 | 第111页 |
5.3.5 传输系统差错概率的 Chernoff 上界 | 第111-112页 |
5.3.6 传输系统性能仿真 | 第112-117页 |
5.3.7 结论 | 第117页 |
5.4 PRCSI 移动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 第117-125页 |
5.4.1 信号接收模型 | 第117页 |
5.4.2 功率分配方法 | 第117-118页 |
5.4.3 传输系统差错概率的 Chernoff 上界 | 第118页 |
5.4.4 传输系统性能仿真 | 第118-124页 |
5.4.5 结论 | 第124-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6-128页 |
6.2 论文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第128页 |
6.3 下一步工作打算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40-143页 |
附录 B 符号说明 | 第143-145页 |
附录 C 瑞利衰落下最大比合并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5-146页 |
C.1 分集支路接收信号模型 | 第145页 |
C.2 MRC 分集接收系统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5-146页 |
附录 D 瑞利衰落下等增益合并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6-147页 |
D.1 分集支路信号模型 | 第146页 |
D.2 EGC 分集接收系统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6-147页 |
附录 E 瑞利衰落下选择式合并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7-148页 |
E.1 分集支路信号模型 | 第147页 |
E.2 SC 分集接收系统输出信噪比的高阶矩 | 第147-148页 |
附录 F PRCSI 固定节点中继传输系统成对差错概率上界 | 第148-150页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