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疆域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绪论 | 第7-18页 | 
| 一、论文研究对象 | 第7-9页 |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 三、论文基本思路 | 第13-18页 | 
| 上编 考证篇 | 第18-151页 | 
| 一、汉赵疆域考 | 第18-38页 | 
| 二、后赵疆域考 | 第38-56页 | 
| 三、成汉疆域考 | 第56-65页 | 
| 四、前凉疆域考 | 第65-70页 | 
| 五、前燕疆域考 | 第70-82页 | 
| 六、前秦疆域考 | 第82-95页 | 
| 七、后燕疆域考 | 第95-103页 | 
| 八、北燕疆域考 | 第103-105页 | 
| 九、南燕疆域考 | 第105-108页 | 
| 十、后秦疆域考 | 第108-118页 | 
| 十一、西秦疆域考 | 第118-127页 | 
| 十二、夏疆域考 | 第127-131页 | 
| 十三、后凉疆域考 | 第131-134页 | 
| 十四、南凉疆域考 | 第134-138页 | 
| 十五、西凉疆域考 | 第138-141页 | 
| 十六、北凉疆域考 | 第141-145页 | 
| 十七、其它政权的疆域 | 第145-151页 | 
| 下编 探究篇 | 第151-220页 | 
| 第一章 北方地域集团形成及其立国的疆域 | 第151-168页 | 
| 第一节 内迁各族的地域分布 | 第151-157页 | 
| 一、五胡内迁的背景 | 第152-153页 | 
| 二、匈奴、羯族的地域分布 | 第153-155页 | 
| 三、鲜卑的地域分布 | 第155-156页 | 
| 四、氐、羌等族地域分布 | 第156-157页 | 
| 第二节 北方各族地域集团的形成 | 第157-162页 | 
| 一、并州匈奴五部的组建 | 第158-159页 | 
| 二、鲜卑诸部的地域化 | 第159-160页 | 
| 三、羯、氐、羌等部族军事集团的形成 | 第160-162页 | 
| 第三节 北方政局与各族的建国 | 第162-168页 | 
| 一、八王之乱后的列国 | 第162-164页 | 
| 二、后赵乱亡后的变局 | 第164-165页 | 
| 三、淝水之战后的北方纷争 | 第165-168页 | 
| 第二章 五胡的观念、体制与疆域变迁 | 第168-178页 | 
| 第一节 北方民族观念的变化与诸国的争夺 | 第168-174页 | 
| 一、北方民族民族自觉意识的提高 | 第168-170页 | 
| 二、十六国时期的正统观 | 第170-171页 | 
| 三、北方民族观念的变化与诸国争夺 | 第171-174页 | 
| 第二节 五胡诸国的政治体制与疆域变迁 | 第174-178页 | 
| 一、五胡诸国的胡汉体制 | 第174-176页 | 
| 二、五胡体制与疆域变迁 | 第176-178页 | 
| 第三章 十六国的核心区和都邑 | 第178-207页 | 
| 第一节 十六国的核心区 | 第178-182页 | 
| 第二节 核心区的经济和交通条件 | 第182-189页 | 
| 一、核心区内的经济条件 | 第183-186页 | 
| 二、核心区对外的交通条件 | 第186-189页 | 
| 第三节 核心区内社会力量的向背 | 第189-196页 | 
| 一、核心区内的居民结构与社会势力 | 第189-193页 | 
| 二、核心区内社会力量的向背与疆域变迁 | 第193-196页 | 
| 第四节 十六国的都邑 | 第196-207页 | 
| 一、十六国的都邑 | 第196-203页 | 
| 二、诸政权的择都与疆域变迁 | 第203-207页 | 
| 第四章 十六国疆界的推移及其制约因素 | 第207-220页 | 
| 第一节 十六国疆界的推移 | 第207-214页 | 
| 一、政权间实力的强弱与疆界推移 | 第207-210页 | 
| 二、边境政治、军事势力的向背与疆界推移 | 第210-214页 | 
| 第二节 疆界推移的制约因素 | 第214-220页 | 
| 一、距核心区的距离 | 第214-216页 | 
| 二、地理条件的制约 | 第216-220页 | 
| 结语 十六国疆域变迁的规律 | 第220-231页 | 
| 一、核心权力来源 | 第220-225页 | 
| 二、核心权力与疆域变迁 | 第225-231页 | 
| 附:十六疆域国总图 | 第231-23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6-244页 | 
| 致谢 | 第24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