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的写作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综述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贡献和缺憾 | 第18-20页 |
2. 企业慈善责任理论分析 | 第20-35页 |
2.1 本文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2 企业慈善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 第22-27页 |
2.2.1 慈善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类型 | 第22-24页 |
2.2.2 企业慈善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 第24-27页 |
2.3 企业慈善行为的社会价值 | 第27-29页 |
2.3.1 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 第27页 |
2.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27-28页 |
2.3.3 传播慈善文化,营造利他友爱的社会氛围 | 第28-29页 |
2.4 企业慈善责任形成分析 | 第29-35页 |
2.4.1 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4.2 企业慈善责任形成机制分析 | 第33-35页 |
3. 企业慈善责任思想的渊源及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历程 | 第35-44页 |
3.1 企业慈善思想的渊源 | 第35-40页 |
3.1.1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 | 第35-36页 |
3.1.2 西方早期慈善思想 | 第36-37页 |
3.1.3 西方现代慈善思想 | 第37-38页 |
3.1.4 西方后现代慈善思想 | 第38-39页 |
3.1.5 西方当代慈善思想 | 第39-40页 |
3.2 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历程 | 第40-44页 |
4. 当代中国企业慈善责任问题 | 第44-51页 |
4.1 当代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现状 | 第44-45页 |
4.2 当代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的缺火 | 第45-48页 |
4.2.1 内在缺失 | 第45-48页 |
4.2.2 外在缺失 | 第48页 |
4.3 当代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缺失的负面影响 | 第48-51页 |
4.3.1 动摇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4.3.2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 | 第49页 |
4.3.3 社会道德滑坡 | 第49-50页 |
4.3.4 企业名利俱毁 | 第50-51页 |
5. 当代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缺失的原因 | 第51-56页 |
5.1 宏观原因 | 第51-53页 |
5.1.1 相应法律建设滞后 | 第51页 |
5.1.2 社会慈善文化“幼稚” | 第51-52页 |
5.1.3 捐赠机制仍处“动态” | 第52页 |
5.1.4 捐款可追踪性差 | 第52-53页 |
5.1.5 舆论监督“乏力” | 第53页 |
5.2 微观原因 | 第53-56页 |
5.2.1 当事人主观主动失范 | 第53-54页 |
5.2.2 当事人主观被动失范 | 第54-55页 |
5.2.3 企业慈善文化“断层”后遗症 | 第55-56页 |
6. 企业慈善责任治理对策 | 第56-71页 |
6.1 企业慈善责任的培养机制分析 | 第56-58页 |
6.1.1 企业慈善责任的培养原则 | 第56-57页 |
6.1.2 实践慈善责任的内部保障 | 第57页 |
6.1.3 实践慈善责任的外部保障 | 第57-58页 |
6.2 宏观措施 | 第58-67页 |
6.2.1 健全相关法律 | 第58-60页 |
6.2.2 政府为企业承担慈善责任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60页 |
6.2.3 营造主动式捐助机制、优化慈善制度 | 第60-61页 |
6.2.4 借鉴西方慈善经验 | 第61-63页 |
6.2.5 筑建社会监督体系 | 第63-64页 |
6.2.6 营造社会慈善文化 | 第64-65页 |
6.2.7 强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65-66页 |
6.2.8 实现慈善款物可追寻 | 第66页 |
6.2.9 构建典型与社会良性互动氛围 | 第66-67页 |
6.3 微观措施 | 第67-71页 |
6.3.1 提高企业生产力,储备企业慈善责任潜能 | 第67页 |
6.3.2 构建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管理体系 | 第67-69页 |
6.3.3 更新发展理念,企业发展契入慈善责任 | 第69-70页 |
6.3.4 培养企业慈善文化,助推企业成长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