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汽车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汽车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汽车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车辆可靠性评价理论方法 | 第12-15页 |
2.1 固有可靠性指标评价模型 | 第12-13页 |
2.1.1 固有可靠性单项指标 | 第12-13页 |
2.1.2 固有可靠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13页 |
2.2 使用可靠性指标评价模型 | 第13-14页 |
2.2.1 使用可靠性单项评价指标 | 第13-14页 |
2.2.2 使用可靠性综合评价指标 | 第1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章 营运车辆使用可靠性监管数据平台总体设计 | 第15-26页 |
3.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3.1.1 企业用户需求 | 第15页 |
3.1.2 运输管理部门用户需求 | 第15-16页 |
3.2 用户功能确定 | 第16-19页 |
3.2.1 企业用户功能 | 第16-17页 |
3.2.2 运输管理部门用户功能 | 第17-19页 |
3.3 营运车辆可靠性数据库 | 第19-20页 |
3.4 监管平台总体设计 | 第20-24页 |
3.4.1 设计目标 | 第21页 |
3.4.2 设计原则 | 第21页 |
3.4.3 架构设计 | 第21-22页 |
3.4.4 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 第22-23页 |
3.4.5 开发技术 | 第23页 |
3.4.6 数据调用的实现 | 第23-24页 |
3.4.7 处理流程 | 第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营运车辆使用可靠性监管数据平台功能设计 | 第26-67页 |
4.1 监管平台功能框架设计 | 第26页 |
4.2 监管平台接口设计 | 第26-42页 |
4.2.1 用户接口 | 第26页 |
4.2.2 外部接口 | 第26-39页 |
4.2.3 内部接口 | 第39-42页 |
4.3 监管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42-61页 |
4.3.1 用户登录 | 第42-43页 |
4.3.2 用户管理模块 | 第43-45页 |
4.3.3 车辆数据管理模块 | 第45-49页 |
4.3.4 新车可靠性准入管理模块 | 第49-51页 |
4.3.5 营运车辆使用可靠性监控监管模块 | 第51-60页 |
4.3.6 标准及政策法规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 | 第60-61页 |
4.3.7 其他功能 | 第61页 |
4.4 出错处理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及运行设计 | 第61-62页 |
4.4.1 出错处理设计、安全保密设计 | 第61页 |
4.4.2 运行模块的组合 | 第61-62页 |
4.4.3 运行控制 | 第62页 |
4.5 安装和初始化 | 第62页 |
4.5.1 安装及卸载 | 第62页 |
4.5.2 启动、登录、退出 | 第62页 |
4.6 示范应用 | 第62-65页 |
4.6.1 示范成果介绍 | 第62-63页 |
4.6.2 示范内容及目的 | 第63-64页 |
4.6.3 示范效果分析 | 第64页 |
4.6.4 存在问题分析、改进措施及改进效果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8页 |
附录 1 安徽省运输管理局维修处示范《软件错误信息收集表》 | 第71-72页 |
附录 2 合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机务部《软件错误信息收集表》 | 第72-73页 |
附录 3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示范《软件改进建议表》 | 第73-74页 |
附录 4 合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机务部《软件改进建议表》 | 第74-75页 |
附录 5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示范应用评估报告 | 第75-76页 |
附录 6 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示范应用报告 | 第76-77页 |
附录 7 安徽省运输管理局示范应用报告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8页 |
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