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0页 |
| 1.1 晶体生长 | 第14-16页 |
| 1.1.1 晶体缺陷 | 第15页 |
| 1.1.2 晶体生长的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 1.2 晶体与台阶的形貌修饰 | 第16-18页 |
| 1.3 添加剂影响晶体生长的四种机制 | 第18-23页 |
| 1.3.1 台阶分切 | 第18-20页 |
| 1.3.2 台阶整合 | 第20-21页 |
| 1.3.3 扭折位受阻 | 第21-22页 |
| 1.3.4 表面改性 | 第22-23页 |
| 1.4 晶体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23-40页 |
| 1.4.1 溶液过饱和度 | 第25-26页 |
| 1.4.2 溶液 pH 值 | 第26-30页 |
| 1.4.3 溶液离子强度 | 第30-34页 |
| 1.4.4 溶液温度 | 第34-36页 |
| 1.4.5 溶质离子活度比 | 第36-40页 |
| 1.5 生物分子添加剂对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40-48页 |
| 1.5.1 氨基酸手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 1.5.2 多肽链长的影响 | 第42-45页 |
| 1.5.3 蛋白的影响 | 第45-48页 |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8-50页 |
| 第二章 方解石(104)晶面在空白生长液中的生长 | 第50-64页 |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 2.2.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 2.3.1 不同过饱和度(σ)下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 | 第55-58页 |
| 2.3.2 不同离子强度(I)下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 | 第58-60页 |
| 2.3.3 不同温度(T)下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 | 第60-61页 |
| 2.3.4 台阶临界长度(Lc)的测量与台阶边缘自由能(α)计算 | 第61-6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三章 甘氨酸对方解石(104)面生长的影响 | 第64-83页 |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5页 |
| 3.2.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2页 |
| 3.3.1 甘氨酸浓度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66-74页 |
| 3.3.2 甘氨酸存在下溶液离子强度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74-75页 |
| 3.3.3 甘氨酸存在下过饱和度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75-8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天冬氨酸对方解石(104)面生长的影响 | 第83-101页 |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84页 |
| 4.2.2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0页 |
| 4.3.1 L-天冬氨酸(L-Asp)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85-90页 |
| 4.3.2 D-天冬氨酸(D-Asp)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90-96页 |
| 4.3.3 L/D-天冬氨酸(L/D-Asp)分子手性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96-10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五章 谷氨酸对方解石(104)面生长的影响 | 第101-124页 |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102-103页 |
|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2页 |
| 5.2.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22页 |
| 5.3.1 L-谷氨酸(L-Glu)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03-112页 |
| 5.3.2 D-谷氨酸(D-Glu)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12-120页 |
| 5.3.3 L/D-谷氨酸(L/D-Glu)分子手性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 第六章 赖氨酸对方解石(104)面生长的影响 | 第124-135页 |
| 6.1 引言 | 第124-125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125-126页 |
| 6.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25页 |
| 6.2.2 实验方法 | 第125-126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4页 |
| 6.3.1 L-赖氨酸(L-Lys)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26-134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 第七章 多肽对方解石生长的影响 | 第135-170页 |
| 7.1 引言 | 第135-136页 |
| 7.2 实验部分 | 第136-139页 |
| 7.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36-137页 |
| 7.2.2 实验方法 | 第137-139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69页 |
| 7.3.1 两亲性多肽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39-151页 |
| 7.3.2 螺旋肽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51-169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 第八章 蛋白质对方解石(104)面生长的影响 | 第170-183页 |
| 8.1 引言 | 第170-171页 |
| 8.2 实验部分 | 第171-172页 |
| 8.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71页 |
| 8.2.2 实验方法 | 第171-172页 |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72-181页 |
| 8.3.1 白蛋白(Ovalbumin)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形貌和速率的影响 | 第172-177页 |
| 8.3.2 溶菌酶(Lysozyme)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形貌和速率的影响 | 第177-180页 |
| 8.3.3 白蛋白(Ovalbumin)和溶菌酶(Lysozyme)混合对方解石(104)面螺旋生长丘的影响 | 第180-181页 |
| 8.4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 结论 | 第183-1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6-198页 |
| 致谢 | 第198-19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