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与问题 | 第14-16页 |
| ·论文题目解析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与概况研究 | 第18-29页 |
|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 ·居民点 | 第18页 |
| ·农村与城市 | 第18-19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19-20页 |
| ·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0-25页 |
| ·国外村庄建设经验 | 第20-22页 |
|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 ·总结 | 第24-25页 |
| ·我国农村建设发展概况 | 第25-28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 ·目前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解析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状 | 第29-37页 |
| ·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条件 | 第29-31页 |
| ·区域定位 | 第29页 |
| ·区域特点 | 第29-30页 |
| ·资源特点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页 |
| ·四川丘陵地区村庄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1-34页 |
|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第31页 |
|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第31-32页 |
| ·村庄布局杂乱无序 | 第32页 |
| ·建筑质量差、隐患大 | 第32-33页 |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 第33-34页 |
| ·环境设施严重缺乏 | 第34页 |
| ·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 ·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 | 第34-35页 |
| ·空间塑造缺乏地方特色 | 第35页 |
| ·设施整治工作不细致 | 第35-36页 |
| ·规划可实施性不强 | 第36页 |
| ·实施保障力度不够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一般经验总结 | 第37-53页 |
| ·土地整理 | 第37-40页 |
| ·现状村庄形态分类 | 第37-38页 |
| ·土地整理模式 | 第38-40页 |
| ·产业发展 | 第40-43页 |
|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 第40-42页 |
| ·发展乡镇企业 | 第42-43页 |
| ·村庄整治 | 第43-47页 |
| ·整治原则 | 第43-44页 |
| ·农宅整治 | 第44-45页 |
| ·道路规划 | 第45-46页 |
| ·工程设施整治 | 第46-47页 |
| ·景观塑造 | 第47-50页 |
| ·景观塑造的原则 | 第47-48页 |
| ·绿地系统打造 | 第48-50页 |
| ·人文景观塑造 | 第50页 |
| ·规划实施管理 | 第50-52页 |
| ·制定实施计划,确保实施顺序 | 第50-51页 |
| ·明确效果要求,确保实施质量 | 第51页 |
| ·引入政府支持,促进公众参与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规划模式构建——以东湖乡大地村为例 | 第53-73页 |
| ·概况分析 | 第53-55页 |
| ·地理位置 | 第53页 |
| ·现状土地利用 | 第53-54页 |
| ·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现状 | 第54页 |
| ·房屋质量 | 第54页 |
| ·设施现状 | 第54-55页 |
| ·产业现状 | 第55页 |
| ·规划理念 | 第55-57页 |
| ·一般经验 | 第55-57页 |
| ·实际应用 | 第57页 |
| ·规划方法 | 第57-60页 |
| ·普遍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际应用 | 第59-60页 |
| ·规划技术 | 第60-73页 |
| ·成果内容 | 第60页 |
| ·土地整理 | 第60-63页 |
| ·产业发展 | 第63-65页 |
| ·村庄整治 | 第65-69页 |
| ·景观塑造(以聚居点二为例) (图5-9) | 第69-70页 |
| ·规划实施管理 | 第70-73页 |
| 6 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73-74页 |
| ·研究成果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一:图表目录与来源 | 第78-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