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身份与共犯的理论基础 | 第7-17页 |
第一节 身份犯的理论基础 | 第7-13页 |
一、身份的含义 | 第7页 |
二、身份的分类 | 第7-10页 |
三、身份犯的本质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共犯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共同犯罪的本质 | 第13-15页 |
二、共犯的分类 | 第15页 |
三、共犯的处罚依据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大陆法系诸国关于共犯与身份问题的规定 | 第17-20页 |
第一节 法国:犯罪性借用理论 | 第17页 |
第二节 德国、日本:构成身份与加减身份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奥地利: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 | 第1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共犯与身份问题的处理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共犯与真正身份 | 第20-23页 |
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问题 | 第20-21页 |
二、无身份者教唆或帮助真正身份者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定性问题 | 第21页 |
三、真正身份者教唆或帮助无身份者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定性问题 | 第21-22页 |
四、不同身份者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定性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共犯与不真正身份 | 第23页 |
第三节 共犯与消极身份 | 第23-26页 |
一、共犯与阻却违法的身份 | 第24页 |
二、共犯与阻却责任的身份 | 第24-25页 |
三、共犯与阻却刑罚的身份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关于我国共犯与身份问题的立法建议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后记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