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内在涵义的演变进程 | 第9-11页 |
| 一、宏观审慎的最初涵义 | 第9-10页 |
| 二、宏观审慎监管内在涵义的演变进程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 | 第11-13页 |
|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 | 第11页 |
| 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法律地位 | 第13-18页 |
| 第一节 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国际上确立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主体地位的立法实践 | 第14-16页 |
| 一、美国的立法实践 | 第14页 |
| 二、欧盟的立法实践 | 第14-15页 |
| 三、英国的立法实践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我国确立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主体地位的立法探索 | 第16-18页 |
| 一、确立我国央行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统领地位的必要性 | 第16页 |
| 二、从法律层面上确立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地位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金融监管机构间宏审慎监管协调的法律机制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国外对金融监管机构间协调机制的立法实践 | 第18-20页 |
| 一、美国协调机制的立法实践 | 第18-19页 |
| 二、英国协调机制的立法实践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机制的立法探索 | 第20-23页 |
| 一、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二、从立法上构建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宏观审慎监管中的金融机构危机救助法律制度 | 第23-29页 |
| 第一节 最后贷款人制度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法律实践 | 第23-25页 |
| 一、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概述 | 第23-24页 |
| 二、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立法实践现状 | 第24页 |
| 三、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建立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法律建议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存款保险制度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法律实践 | 第25-27页 |
| 一、存款保险制度历史发展的概况 | 第25页 |
| 二、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实践 | 第25-26页 |
| 三、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设想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法律实践 | 第27-29页 |
| 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简述 | 第27页 |
| 二、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立法实践 | 第27-28页 |
| 三、构建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 第28-29页 |
| 结语 | 第29-31页 |
| 注释 | 第3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后记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