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剪力滞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3.1 剪力滞效应静力方面概况 | 第13-17页 |
1.3.2 剪力滞效应动力方面概况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双 T 截面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18-36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双 T 截面梁剪力滞变分解 | 第18-22页 |
2.2.1 基本假定 | 第18-19页 |
2.2.2 选取翘曲位移函数 | 第19-20页 |
2.2.3 建立微分方程及求解 | 第20-22页 |
2.2.4 应力、剪力滞系数、挠度 | 第22页 |
2.3 简支、悬臂双 T 截面梁的剪力滞效应 | 第22-27页 |
2.3.1 简支双 T 截面梁承受集中荷载 | 第22-24页 |
2.3.2 简支双 T 截面梁承受均布荷载 | 第24-25页 |
2.3.3 悬臂双 T 截面梁承受集中荷载 | 第25-26页 |
2.3.4 悬臂双 T 截面梁承受均布荷载 | 第26-27页 |
2.4 本章算例 | 第27-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3 双 T 截面梁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双 T 截面梁动力反应总势能和总动能的推导过程 | 第36-38页 |
3.3 双 T 截面梁微分控制方程和自然边界条件 | 第38-42页 |
3.3.1 哈密顿原理 | 第38-39页 |
3.3.2 双 T 截面梁微分控制方程推导和自然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3.3.3 双 T 截面梁自由振动频率的解析解 | 第40-42页 |
3.4 本章算例 | 第42-45页 |
3.5 自振频率折减系数影响参数分析 | 第45-47页 |
3.5.1 振型阶数的影响 | 第45页 |
3.5.2 跨宽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3 (I_(yu)~2/II_u)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基于能量变分法的薄壁直线等截面工字梁剪滞效应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建立微分控制方程 | 第48-51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48-49页 |
4.2.2 结构体系总势能 | 第49-50页 |
4.2.3 弹性控制微分方程 | 第50-51页 |
4.3 微分控制方程的解析解 | 第51-53页 |
4.3.1 微分控制方程的闭合解 | 第51-53页 |
4.3.2 常用边界条件 | 第53页 |
4.4 本章算例 | 第5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薄壁单箱单室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66-84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基于剪滞效应的箱梁静力特性分析 | 第66-78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67-68页 |
5.2.2 建立能量方程 | 第68-71页 |
5.2.3 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解析解 | 第71-72页 |
5.2.4 微分控制方程边界条件 | 第72-73页 |
5.2.5 简支单箱单室箱梁的变分解 | 第73-75页 |
5.2.6 悬臂单箱单室箱梁的变分解 | 第75-78页 |
5.3 基于剪滞效应的箱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78-83页 |
5.3.1 薄壁箱梁振动微分控制方程的求解过程 | 第80-82页 |
5.3.2 几种常用边界条件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工程实例分析 | 第84-122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84-86页 |
6.1.1 主梁构造 | 第84-85页 |
6.1.2 材料属性 | 第85页 |
6.1.3 荷载情况 | 第85页 |
6.1.4 施工阶段描述 | 第85-86页 |
6.2 CSB 模型分析 | 第86-102页 |
6.2.1 CSB 简介 | 第86-87页 |
6.2.2 CSB 模型分析 | 第87-102页 |
6.3 ANSYS 模型分析 | 第102-121页 |
6.3.1 ANSYS 模型 | 第102-103页 |
6.3.2 选取施工阶段及代表性截面 | 第103-104页 |
6.3.3 最大悬臂阶段箱梁剪力滞分析 | 第104-107页 |
6.3.4 全桥阶段连续箱梁剪力滞分析 | 第107-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附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