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2 资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2.3 方法 | 第17-19页 |
2.3.1 滤波方法 | 第17页 |
2.3.2 EOF分析 | 第17-19页 |
3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特征及原因 | 第19-29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2011年春夏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概况 | 第19-21页 |
3.3 大气环流背景场特征 | 第21-27页 |
3.3.1 大气环流在旱涝时期的变化 | 第21-24页 |
3.3.2 高空急流对上升运动的作用 | 第24-26页 |
3.3.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原因的分析 | 第26-27页 |
3.4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 第27-28页 |
3.5 小结 | 第28-29页 |
4 大气低频信号方差百分比 | 第29-37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11-25天位势高度场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29-33页 |
4.2.1 200hPa位势高度场的11-25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4.2.2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11-25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0-32页 |
4.2.3 850hPa位势高度场的11-25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2-33页 |
4.3 30-60天位势高度场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3-35页 |
4.3.1 200hPa位势高度场的30-60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3-34页 |
4.3.2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30-60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4-35页 |
4.3.3 850hPa位势高度场的30-60天扰动量方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 第35页 |
4.4 小结 | 第35-37页 |
5 延伸期与季节内振荡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52页 |
5.1 引言 | 第37页 |
5.2 位势高度场11-25天扰动量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44页 |
5.2.1 春季位势高度场11-25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5.2.2 夏季位势高度场11-25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5.2.3 秋季位势高度场11-25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5.2.4 冬季位势高度场11-25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5.3 位势高度场30-60天扰动量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4-50页 |
5.3.1 春季位势高度场30-60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5.3.2 夏季位势高度场30-60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5.3.3 秋季位势高度场30-60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5.3.4 冬季位势高度场30-60天扰动量方差季节内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5.4 小结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