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九州虫草基因组改组育种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1页
    1.1 九州虫草概述第16-17页
    1.2 九州虫草内化学成分以及药用价值第17-20页
        1.2.1 核苷类第17-19页
        1.2.2 虫草多糖第19页
        1.2.3 其他活性物质第19-20页
    1.3 中药指纹图谱第20-21页
    1.4 基因组改组技术第21-26页
        1.4.1 基因组改组技术原理第22页
        1.4.2 基因组改组发展历程第22-23页
        1.4.3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优势第23-24页
        1.4.4 基因组改组技术应用现状第24-25页
        1.4.5 基因组改组技术应用展望第25-26页
    1.5 天然抗氧化物质及其体外活性测定方法第26-29页
        1.5.1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第26-28页
        1.5.2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第28-2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九州虫草核苷类HPLC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第31-37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31-32页
        2.1.1 仪器第31页
        2.1.2 试剂第31页
        2.1.3 核苷类对照品第31-32页
        2.1.4 九州虫草样品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2.2.1 标准品的配置第32页
        2.2.2 样品试液的制备第32页
        2.2.3 HPLC色谱条件第32页
        2.2.4 方法学考察第32-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2.3.1 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第33-34页
        2.3.2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4-35页
        2.3.3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第35页
        2.3.4 精密度实验第35页
        2.3.5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35-36页
        2.3.6 九州虫草内各核苷含量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九州虫草的基因组改组育种研究第37-5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7-38页
        3.1.1 菌株第37页
        3.1.2 培养基第37页
        3.1.3 实验试剂第37-38页
        3.1.4 实验仪器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2.1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分离第38页
        3.2.2 原生质体的再生第38页
        3.2.3 原生质体紫外火活第38-39页
        3.2.4 原生质体热灭活第39页
        3.2.5 基因组改组第39页
        3.2.6 毛细管电泳筛选高产基因组改组菌株第39-40页
        3.2.7 改组菌落的形态学观察与对峙实验第40页
        3.2.8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第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52页
        3.3.1 原生质体的再生比率第40-41页
        3.3.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的测定第41-42页
        3.3.3 基因组改组第42页
        3.3.4 改组菌株形态观察第42-43页
        3.3.5 毛细管电泳筛选改组高产菌株第43-46页
        3.3.6 基因组改组高产菌株的稳定性第46-48页
        3.3.7 对峙培养实验第48-50页
        3.3.8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第50-52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52-53页
第四章 九州虫草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3-78页
    4.1 仪器与材料第53页
        4.1.1 试验材料第53页
        4.1.2 试剂第53页
        4.1.3 仪器第53页
    4.2 试验方法第53-57页
        4.2.1 样品的制备第53-54页
        4.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第54页
        4.2.3 Fe~(2+)螫合能力的测定第54-55页
        4.2.4 单因素实验第55-56页
        4.2.5 响应面实验第56页
        4.2.6 优化条件下提取液清除DPPH能力与Vc的比较第56页
        4.2.7 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液中多酚含量的测定第56-5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7-76页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57-62页
        4.3.2 抗氧化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第62-66页
        4.3.3 因素的交互作用第66-74页
        4.3.4 优化条件下提取(液清除DPPH能力与Vc的比较第74-75页
        4.3.5 多酚含量与九州虫草提取液抗氧化性的关系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展望第79-80页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附录、附图表第91-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济南市部分社区养老人群的自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永磁偏置型故障限流器的磁建模与经济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