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论文特色和潜在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士壤中铅砷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6-19页 |
1.1.1 土壤中砷铅的主要来源 | 第16-18页 |
1.1.2 土壤中砷铅的危害 | 第18-19页 |
1.2 上壤中砷铅的人体生物有效性性研究 | 第19-24页 |
1.2.1 生物有效性的概念 | 第20-21页 |
1.2.2 生物有效性的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1.3 土壤中砷铅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3.1 生物可利用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1.3.2 常用测定生物可利用性的体外方法 | 第26-28页 |
1.3.3 土壤中砷铅的生物可利用性与相对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二章 铅的生物可利用性与相对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44-72页 |
2.1 引言 | 第44-4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2.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46-48页 |
2.2.2 铅污染土壤采集及性质 | 第48页 |
2.2.3 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测定 | 第48-50页 |
2.2.4 土壤中铅的生物可利用性测定 | 第50-51页 |
2.2.5 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铅形态分级 | 第51-52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2.3.1 铅污染土壤的特征 | 第53-54页 |
2.3.2 土壤中铅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 | 第54页 |
2.3.3 胃相中铅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54-58页 |
2.3.4 肠相中铅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58-61页 |
2.3.5 铅的相对生物有效性与可利用性的相关性 | 第61-65页 |
2.3.6 可利用铅与连续提取铅的关系 | 第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第三章 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 第72-98页 |
3.1 引言 | 第72-7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9页 |
3.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74页 |
3.2.2 砷污染土壤的采集及理化性质 | 第74页 |
3.2.3 利用五种体外方法测定砷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74-75页 |
3.2.4 利用小鼠模型测定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75-77页 |
3.2.5 体内体外相关性模型的应用 | 第77页 |
3.2.6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 第77-7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2页 |
3.3.1 砷污染土壤的特性 | 第79页 |
3.3.2 不同体外方法测定砷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79-83页 |
3.3.3 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83-86页 |
3.3.4 利用已经建立的体内-体外相关性预测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86-87页 |
3.3.5 国内砷污染土壤的体内-体外相关性 | 第87-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第四章 不同动物模型、生物靶器官和暴露方式对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98-122页 |
4.1 引言 | 第98-9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3页 |
4.2.1 澳大利亚砷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99-100页 |
4.2.2 小鼠模型测定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100-102页 |
4.2.3 质量控制 | 第102-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7页 |
4.3.1 砷酸钠在小鼠体内的剂量响应 | 第103-105页 |
4.3.2 采用小鼠血液曲面积计算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105-108页 |
4.3.3 采用小鼠不同的生物靶器官测定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108-111页 |
4.3.4 不同暴露方式测定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 | 第111-112页 |
4.3.5 选择稳定的体内方法来验证体外方法的应用 | 第112-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附录:发表的论文、课题参与、学术交流及获奖情况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