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高粱概述 | 第11页 |
1.2 高粱粒重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高粱粒重的遗传学研究 | 第12页 |
1.2.2 高粱粒重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高粱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 其它主要作物粒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4.1 玉米粒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3 水稻粒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高粱粒重的QTL分析 | 第23-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群体构建 | 第23页 |
2.1.2 表型鉴定 | 第23页 |
2.1.3 DNA提取 | 第23页 |
2.1.4 基因型分析 | 第23-24页 |
2.1.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 | 第24页 |
2.1.6 水稻和玉米已克隆粒重相关基因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 | 第24-25页 |
2.1.7 籽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1.8 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2.1 亲本表型观察 | 第25-28页 |
2.2.2 不同F_2群体的表型鉴定 | 第28-29页 |
2.2.3 不同F_2群体的广义遗传率 | 第29-30页 |
2.2.4 高粱粒重的QTL分析 | 第30-33页 |
2.2.5 水稻和玉米已克隆粒重相关基因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9页 |
2.3.1 高粱粒重的QTL定位结果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 | 第35-37页 |
2.3.2 在不同环境和不同遗传背景下分析高粱粒重QTL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2.3.3 高粱粒重QTL与生育期QTL的相关性 | 第38页 |
2.3.4 利用选择性基因型分析方法进行高粱粒重QTL定位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高粱粒重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 第39-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群体构建 | 第39页 |
3.1.2 qGW1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 第39页 |
3.1.3 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 第39页 |
3.1.4 qGW1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2.1 SA2313×Hiro-1 F_2群体中的交换单株 | 第40页 |
3.2.2 F_3精细定位群体的粒重QTL分析 | 第40-41页 |
3.2.3 qGW1的精细定位 | 第41-43页 |
3.2.4 qGW1精细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 | 第43-44页 |
3.2.5 qGW1候选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44-47页 |
3.2.6 qGW1进一步精细定位群体分析 | 第47-49页 |
3.2.7 qGW2的精细定位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3.1 主效QTL精细定位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页 |
3.3.2 qGW1的候选基因分析及qGW1近等基因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高粱成熟胚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52-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4.1.1 实验材料与接种 | 第53页 |
4.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3页 |
4.1.3 培养基的优化 | 第53-54页 |
4.1.4 筛选培养基潮霉素筛选压的确定 | 第54页 |
4.1.5 水稻粒宽基因GW2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查找 | 第54页 |
4.1.6 RNA的提取及表达分析 | 第54-55页 |
4.1.7 组成型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4.1.8 GFP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页 |
4.1.9 高粱的遗传转化 | 第56页 |
4.1.10 PCR检测 | 第56-57页 |
4.1.11 GFP检测 | 第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4.2.1 分化培养基与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 第57-59页 |
4.2.2 筛选培养基潮霉素筛选压的确定 | 第59-60页 |
4.2.3 水稻粒宽基因GW2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分析 | 第60页 |
4.2.4 高粱的遗传转化 | 第60-62页 |
4.2.5 高粱拟转基因苗的PCR检测 | 第62-63页 |
4.2.6 GFP的荧光观察 | 第63-64页 |
4.3 讨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附录 | 第77-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