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一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微生物基因组学第12-14页
        1.1.1 微生物基因组学发展现状第12-13页
        1.1.2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内容第13-14页
    1.2 木质纤维素简介第14-17页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降解第15页
        1.2.2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木质素纤维素生物降解的应用第17页
    1.3 本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和筛选第20-26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试验材料第20-21页
        2.2.1 样品采集第20-21页
        2.2.2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1页
        2.2.3 培养基第21页
    2.3 试验方法第21-22页
        2.3.1 样品处理和初筛第21-22页
        2.3.2 复筛第22页
        2.3.3 菌株纯化第22页
    2.4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和筛选结果第22-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菌株S12的菌种鉴定和酶活测定第26-38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26-27页
        3.2.1 试验主要试剂第26-27页
        3.2.2 试验主要仪器第27页
    3.3 菌种鉴定第27-30页
    3.4 木质素降解酶活力测定第30-32页
        3.4.1 漆酶(Lac)活力测定第30-31页
        3.4.2 锰过氧化物酶(MnP)活力测定MnP只能氧化酚型木质素。第31-32页
    3.5 纤维素降解酶活力测定第32-33页
        3.5.1 试剂配制第32页
        3.5.2 标准曲线绘制第32-33页
        3.5.3 滤纸酶(FPA)活力测定第33页
        3.5.4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测定第33页
    3.6 菌株S12的菌种鉴别和酶活测定结果第33-37页
        3.6.1 菌种鉴定第33-34页
        3.6.2 酶活测定结果比较第34-37页
    3.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菌株S12等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第38-66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38-39页
        4.2.1 试验主要试剂第38页
        4.2.2 试验主要仪器第38-39页
    4.3 全基因组测序第39-41页
        4.3.1 菌株培养第39页
        4.3.2 gDNA样品准备第39页
        4.3.3 2×300 Miseq library测序第39-40页
        4.3.4 8-kb paired-end library测序第40-41页
    4.4 测序数据的组装第41-45页
        4.4.1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第41页
        4.4.2 测序数据组装第41-45页
    4.5 基因组注释第45-46页
        4.5.1 基因组功能注释第45页
        4.5.2 基因组其他功能分析第45-46页
        4.5.3 菌株S12与几株细菌的基因组比较分析第46页
    4.6 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结果第46-47页
    4.7 基因组注释结果第47-63页
        4.7.1 PGAAP注释结果第47-48页
        4.7.2 COG注释和功能分类第48-49页
        4.7.3 KEGG代谢通路分类及基因预测第49-54页
        4.7.4 基因组其他比对分析结果第54-57页
        4.7.5 几个细菌的共有基因维恩图第57-60页
        4.7.6 菌株S12的CsrA分析第60-63页
    4.8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五章 菌株S12木质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第66-84页
    5.1 引言第66-68页
    5.2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68页
        5.2.1 试验主要试剂第68页
        5.2.2 试验主要仪器第68页
    5.3 木质素化合物降解相关基因的比对第68-69页
    5.4 菌株S12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第69-71页
        5.4.1 培养基第69-70页
        5.4.2 生长情况统计第70-71页
    5.5 荧光定量RT-PCR标准品的制备第71-74页
        5.5.1 16S rRNA基因V3片段的获得第71-72页
        5.5.2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第72-74页
    5.6 荧光定量RT-PCR样品的准备第74-76页
        5.6.1 总RNA的提取第74-75页
        5.6.2 反转录第75-76页
    5.7 荧光定量RT-PCR第76-79页
        5.7.1 绝对定量标准曲线的制备第76-78页
        5.7.2 荧光定量PCR样品的C_t值测定第78-79页
    5.8 荧光定量RT-PCR结果第79-80页
    5.9 本章小结第80-84页
全文总结第84-88页
参考文献第88-96页
附录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逆冲带盐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以阿姆河右岸东部山前为例
下一篇:copine/BONZAI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分析及水稻OsBON1基因在抗病调控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