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猪苓的生态习性 | 第13页 |
·猪苓的形态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 | 第14-15页 |
·猪苓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猪苓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猪苓液体发酵培养基筛选 | 第15-16页 |
·液体发酵生产多糖的研究 | 第16-17页 |
·发酵法生产猪苓甾体的研究 | 第17页 |
·猪苓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猪苓菌核的化学成分 | 第17-27页 |
·发酵猪苓菌丝体的化学成分 | 第27-28页 |
·猪苓的药理活性 | 第28-31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28-29页 |
·增强免疫功能 | 第29页 |
·抗辐射、抗诱变作用 | 第29-30页 |
·保肝作用 | 第30页 |
·利尿作用 | 第30页 |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 第30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30页 |
·抗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活性 | 第30-31页 |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 第31页 |
·其他生物活性 | 第31页 |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液体悬浮培养生产猪苓甾体的培养基筛选 | 第32-4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供试菌种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培养方法 | 第33-34页 |
·甾体含量测定 | 第34页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六种培养基中猪苓菌丝体的生长特性 | 第35-36页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体干重、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甾体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不同培养基中猪苓菌丝生长规律 | 第37-38页 |
·不同培养基中猪苓菌丝及发酵液中甾体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猪苓发酵生产小试 | 第40-4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供试菌种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菌种活化 | 第41页 |
·液体菌种制备 | 第41页 |
·发酵培养 | 第41页 |
·发酵猪苓菌丝体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不同发酵时期猪苓菌丝体甾体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发酵培养菌丝体形态 | 第41-42页 |
·发酵猪苓菌丝生长曲线 | 第42页 |
·各生长时期发酵猪苓菌丝体甾体含量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接种量对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43页 |
·生长时期对发酵猪苓菌丝中甾体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菌核及发酵猪苓菌丝体小极性组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45-6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材料 | 第4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GC-MS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5-46页 |
·GC-MS 测定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猪苓菌核和菌丝体石油醚萃取相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 | 第46-56页 |
·猪苓菌核和菌丝体石油醚萃取相极性部分化学成分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菌核及菌丝体石油醚萃取相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比较 | 第58-59页 |
·菌核及菌丝体石油醚萃取相极性部分化学成分比较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猪苓菌核化学成分分离纯化 | 第60-73页 |
·材料的来源及鉴定 | 第6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猪苓菌核的提取分离 | 第61-62页 |
·各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 第62-63页 |
·单体化合物的熔点测定 | 第63页 |
·各化合物的光谱测定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化合物分离纯化结果 | 第63页 |
·各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 | 第63-64页 |
·结构鉴定与波谱数据 | 第64-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图 | 第8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