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常减压三段汽化蒸馏/水蒸汽汽提工艺 | 第12页 |
1.2 原油蒸馏塔低温露点腐蚀 | 第12-17页 |
1.2.1 腐蚀机理 | 第13-14页 |
1.2.2 防护措施 | 第14-17页 |
1.3 水对原油蒸馏过程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1 原油换热 | 第17页 |
1.3.2 常压塔中水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炼油污水 | 第18-19页 |
1.4 常减压的优化 | 第19-22页 |
1.4.1 工艺流程优化 | 第19-21页 |
1.4.2 中段循环取热 | 第21-22页 |
1.5 PRO/II流程模拟软件 | 第22-25页 |
1.5.1 PRO/II简介 | 第22页 |
1.5.2 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22-23页 |
1.5.3 塔的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1.6 文献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常减压蒸馏露点腐蚀转移流程模拟 | 第27-40页 |
2.1 常减压三段汽化蒸馏流程 | 第27-30页 |
2.1.1 原油性质 | 第27页 |
2.1.2 产品质量控制指标 | 第27-28页 |
2.1.3 流程描述 | 第28-29页 |
2.1.4 主要工艺条件 | 第29-30页 |
2.2 无水常压型露点腐蚀转移流程 | 第30-35页 |
2.2.1 流程描述 | 第30-32页 |
2.2.2 主要工艺条件 | 第32-35页 |
2.3 有水常压型露点腐蚀转移流程 | 第35-37页 |
2.3.1 流程描述 | 第35-36页 |
2.3.2 主要工艺条件 | 第36-37页 |
2.4 流程对比 | 第37-38页 |
2.4.1 产品和汽提蒸汽的质量流率 | 第37-38页 |
2.4.2 产品馏程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露点腐蚀转移流程对原油蒸馏的影响 | 第40-58页 |
3.1 露点腐蚀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3.1.1 常压塔温度分布 | 第40-41页 |
3.1.2 常压塔顶水蒸汽的露点温度 | 第41-42页 |
3.1.3 常压塔顶气液相中的HCl分布情况比较 | 第42-43页 |
3.2 塔板气液相负荷 | 第43-45页 |
3.3 节能效果研究 | 第45-50页 |
3.3.1 初馏塔和常压塔顶冷凝系统能耗 | 第45-46页 |
3.3.2 汽提蒸汽与再沸器的能耗对比 | 第46-47页 |
3.3.3 加热炉能耗 | 第47-48页 |
3.3.4 抽真空系统能耗 | 第48-49页 |
3.3.5 总能耗比较 | 第49-50页 |
3.4 两种新流程的操作条件对原油蒸馏的影响 | 第50-56页 |
3.4.1 常压加热炉出口温度 | 第50-51页 |
3.4.2 减压初馏塔顶压力 | 第51页 |
3.4.3 减压初馏塔循环回流取热量 | 第51-52页 |
3.4.4 减压初馏塔两条侧线打入位置 | 第52-55页 |
3.4.5 新增分馏塔循环回流取热量 | 第55-56页 |
3.4.6 回流罐温度对汽油中HCl含量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中段循环取热的研究及流程优化 | 第58-84页 |
4.1 中段循环回流温差选取研究 | 第58-70页 |
4.1.1 常压塔中段循环模拟 | 第58-59页 |
4.1.2 对比分析非平衡级模型在计算中段循环回流中的优势 | 第59-64页 |
4.1.3 非平衡级模型研究中段循环回流温差 | 第64-69页 |
4.1.4 最适宜回流温差的选择 | 第69-70页 |
4.2 中段循环取热比例优化 | 第70-79页 |
4.2.1 中段循环取热对常压塔各侧线产品收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2 中段循环取热对常压塔全塔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72-75页 |
4.2.3 中段循环取热比例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75-79页 |
4.3 初馏塔前增设闪蒸塔改进流程 | 第79-83页 |
4.3.1 二级闪蒸流程 | 第80页 |
4.3.2 主要工艺变量 | 第80-81页 |
4.3.3 能耗比较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A 三种流程模拟计算结果汇总 | 第90-101页 |
附录B 无水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常压塔设计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