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体系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体系框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界定 | 第19-21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主要功能 | 第21-22页 |
·扩散环境的构成 | 第22页 |
·扩散环境的评价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评价 | 第24-3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页 |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综合评价 | 第26-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因子释义 | 第27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综合评价 | 第27-28页 |
·县域扩散环境的特征分析 | 第28-33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整体水平不高 | 第28页 |
·各项评价因子空间分布特点多样 | 第28-29页 |
·扩散环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 | 第29-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 第34-42页 |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指标体系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 第35-36页 |
·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 第36页 |
·县域发展水平的现状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综合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差异显著 | 第36-37页 |
·低水平县域较多,经济差距大于综合水平差距 | 第37页 |
·城乡之间、矿区与农区之间的差距明显 | 第37页 |
·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及沿边地区的县域综合实力较高 | 第37-38页 |
·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第42-48页 |
·扩散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协调度评价 | 第43-46页 |
·协调度评价函数 | 第43页 |
·区域协调类型划分及空间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区域协调度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扩散环境与社会经济时间序列的协调度评价研究 | 第48-56页 |
·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页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8页 |
·建立扩散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函数 | 第48-49页 |
·协调度评价 | 第49-50页 |
·协调度评价函数 | 第49页 |
·协调类型的划分 | 第49-50页 |
·实证评价 | 第50-5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1页 |
·指标体系 | 第51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状况评价 | 第51-53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七章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优化对策 | 第56-60页 |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优化对策 | 第56-57页 |
·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 第56页 |
·加强农户培训,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素质 | 第56页 |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 第56页 |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渠道,促进技术交流 | 第56-57页 |
·不同发展阶段县域扩散环境的优化对策 | 第57-60页 |
·初级不协调阶段的优化对策 | 第57页 |
·中级协调阶段的优化对策 | 第57-58页 |
·高级失调阶段的优化对策 | 第58页 |
·高级协调阶段的优化对策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