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1.1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 第10页 |
1.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简介 | 第10-11页 |
1.1.3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4 间充质干细胞与肝脏疾病 | 第12-13页 |
1.2 常见影像技术在干细胞死活示踪上的应用 | 第13-21页 |
1.2.1 报告基因成像技术 | 第14-16页 |
1.2.2 外源标记成像技术 | 第16-18页 |
1.2.3 多模态联合标记成像技术 | 第18-21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1.3.1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23-4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2.1.1 质粒与细胞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2.2.1 重组腺病毒载体pAdTrack-RfLuc的构建 | 第25-32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32页 |
2.2.3 重组腺病毒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4 重组腺病毒转染mMSCs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2.3.1 红色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构建及验证 | 第34-38页 |
2.3.2 重组腺病毒的制备与纯化 | 第38-39页 |
2.3.3 重组腺病毒转染mMSCs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干细胞的联合标记方法及其安全性评估 | 第41-52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3页 |
3.1.1 细胞及动物 | 第41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Ag_2S和荧光素酶联合标记系统的构建 | 第43页 |
3.2.2 联合标记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3.2.3 双标记mMSCs的毒性分析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3.1 联合标记方法的构建 | 第45-47页 |
3.3.2 双标记干细胞体外成像特征 | 第47-49页 |
3.3.4 双标记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联合成像示踪 | 第52-65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4.1.1 动物 | 第52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2.1 皮下干细胞移植实验 | 第53页 |
4.2.2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小鼠 | 第53-54页 |
4.2.3 成像分析 | 第54页 |
4.2.4 肝损伤疗效分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4.3.1 干细胞皮下移植成像 | 第55-57页 |
4.3.2 联合标记示踪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成像 | 第57-60页 |
4.3.3 NIR-Ⅱ荧光成像实时观察干细胞移植过程 | 第60-61页 |
4.3.4 肝损伤疗效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