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农村生产服务业论文

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第11-12页
        1.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1.3.1 理论基础第13-17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1.3.3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0页
        1.3.4 研究述评第20页
    1.4 研究设计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22-23页
第二章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与基本原理第23-28页
    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第23-24页
        2.1.1 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第23页
        2.1.2 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第23-24页
    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运营模式第24-25页
        2.2.1 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主导的公共农业服务模式第24页
        2.2.2 以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第24页
        2.2.3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力量的服务模式第24-25页
        2.2.4 以涉农市场为重要平台的服务模式第25页
        2.2.5 传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第25页
    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第25-28页
        2.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26页
        2.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26页
        2.3.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26-27页
        2.3.4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保障第27-28页
第三章 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28-41页
    3.1 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第28-32页
        3.1.1 苏州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就第28-30页
        3.1.2 苏州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探索第30-32页
    3.2 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2-36页
        3.2.1 指标选择及其说明第32-33页
        3.2.2 模型方法第33-36页
        3.2.3 分析结果第36页
    3.3 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第36-41页
        3.3.1 政策瓶颈:政策落实不到位,操作性不强第36-37页
        3.3.2 金融瓶颈:金融产品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第37-38页
        3.3.3 人才瓶颈:人才严重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第38-39页
        3.3.4 物流瓶颈:物流体系尚未形成,质量安全有待提升第39-40页
        3.3.5 中介组织瓶颈:专业化程度低,对农业贡献率有限第40-41页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第41-45页
    4.1 荷兰第41-42页
    4.2 日本第42页
    4.3 台湾第42-43页
    4.4 以色列第43页
    4.5 总结与对苏州的启示第43-45页
第五章 完善苏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第45-51页
    5.1 政策支持、鼓励制度创新第45-46页
        5.1.1 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45页
        5.1.2 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第45-46页
    5.2 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第46-47页
        5.2.1 推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第46-47页
        5.2.2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第47页
    5.3 培育人才体系、拓宽队伍建设第47-48页
        5.3.1 建立一支可以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匹配的人才体系第47-48页
        5.3.2 营造农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第48页
    5.4 培育流通主体,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第48-49页
        5.4.1 培育流通主体,提高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运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第48-49页
        5.4.2 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第49页
    5.5 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服务能力第49-51页
        5.5.1 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第49-50页
        5.5.2 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的地位第50页
        5.5.3 注重农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第50-51页
第六章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研究
下一篇:家庭农场粮食适度经营规模--以天门市为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