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Pushover分析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2页
    1.2 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阶段第12-18页
        1.2.1 静力理论发展阶段第13-14页
        1.2.2 反应谱理论分析阶段第14-15页
        1.2.3 动力理论阶段第15页
        1.2.4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5-18页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18-35页
    2.1 概述第18页
    2.2 国内外发展趋势第18-20页
    2.3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内容第20-23页
        2.3.1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第20-21页
        2.3.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21页
        2.3.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第21-23页
        2.3.4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缺点第23页
    2.4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23-24页
    2.5 水平加载方式第24-25页
    2.6 基于不同形式对结构抗震进行分析第25-26页
    2.7 常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第26-35页
        2.7.1 能力谱方法第26-29页
        2.7.2 等效位移系数法第29-30页
        2.7.3 N2方法第30-33页
        2.7.4 自适应分析方法第33-35页
第三章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第35-45页
    3.1 时程分析的基本假定第35页
    3.2 动力时程分析的基本步骤第35-36页
    3.3 地震波的选用第36-37页
        3.3.1 地震波的特性第36页
        3.3.2 地震波的选用原则第36-37页
    3.4 结构的力学模型第37-39页
        3.4.1 层模型第37-38页
        3.4.2 杆系模型第38-39页
        3.4.3 空间杆系-层模型第39页
    3.5 构件的恢复力模型第39页
    3.6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第39-41页
    3.7 动力方程的求解第41-43页
    3.8 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对比第43-45页
第四章 工程算例第45-71页
    4.1 工程概况第45-50页
    4.2 Pushover水平加载模式计算分析第50-64页
        4.2.1 结构底部剪力-顶点位移曲线第50-56页
        4.2.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第56-57页
        4.2.3 塑性铰发展情况第57-63页
        4.2.4 Pushover分析结论第63-64页
    4.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64-71页
        4.3.1 结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第65-67页
        4.3.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第67-68页
        4.3.3 塑性铰发展情况第68-70页
        4.3.4 动力时程分析结论第70-7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桃花源记—莫干山岭坑里村民居空间形态研究
下一篇:碎砖骨料再生混凝土砌墙砖耐久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