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造纸工业论文--原料及辅助物料论文--植物纤维论文

竹柳化学组分分析及制浆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阔叶木制浆造纸现状第10-12页
        1.1.1 阔叶木概念与拥有资源数第10页
        1.1.2 阔叶木制浆造纸特点第10-11页
        1.1.3 我国阔叶木制浆造纸的简况第11-12页
    1.2 化机浆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竹柳简介第13-15页
        1.3.1 竹柳木材制浆潜力第14页
        1.3.2 竹柳全利用第14-15页
    1.4 木素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4.1 木素结构第15-17页
        1.4.2 木素提取方法第17页
        1.4.3 木素结构表征方法第17-19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9-20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竹柳化学组分分析第20-28页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20-21页
        2.1.1 实验原料第20页
        2.1.2 实验方法第20-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26页
        2.2.1 不同树龄竹柳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第21-22页
        2.2.2 不同树龄竹柳木素含量第22-23页
        2.2.3 不同树龄竹柳聚戊糖和灰分含量第23-24页
        2.2.4 不同树龄竹柳抽出物含量第24-26页
        2.2.5 不同树龄竹柳纤维质量分析第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竹柳硫酸盐法制浆性能探究第28-38页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28-29页
        3.1.1 实验原料第28页
        3.1.2 实验方法第28页
        3.1.3 检测方法第28-2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3.2.1 保温温度对卡伯值和得率的影响第29-30页
        3.2.2 保温温度对本色浆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第30-32页
        3.2.3 NaOH加入量对卡伯值和得率的影响第32-33页
        3.2.4 NaOH加入量对本色浆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第33-34页
        3.2.5 四种树龄竹柳成浆纤维分析第34-35页
        3.2.6 四种树龄同一条件下制浆性能对比第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4章 竹柳两段预处理P-RC APMP制浆性能探究第38-48页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38-40页
        4.1.1 实验原料第38页
        4.1.2 制浆流程第38-39页
        4.1.3 检测方法第39页
        4.1.4 实验设计第39-4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4.2.1 NaOH加入量对本色浆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第40-41页
        4.2.2 NaOH加入量对本色浆成纸光学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4.2.3 NaOH分段加入对本色浆成纸强度的影响第43页
        4.2.4 H_2O_2加入量对本色浆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第43-44页
        4.2.5 H_2O_2加入量对本色浆成纸光学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5章 竹柳木素结构定性表征第48-60页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48-50页
        5.1.1 实验原料第48页
        5.1.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0-57页
        5.2.1 两种木素红外分析第50-51页
        5.2.2 两种木素乙酰化碳谱分析第51-53页
        5.2.3 两种木素 2D-NMR分析第53-55页
        5.2.4 两种木素分子量分析第55-56页
        5.2.5 两种木素热重分析第56-57页
    5.3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6章 结论第60-62页
    6.1 全文总结第60-61页
        6.1.1 竹柳化学组分分析第60页
        6.1.2 竹柳硫酸盐法制浆工艺探究第60页
        6.1.3 竹柳P-RC APMP制浆工艺探究第60页
        6.1.4 竹柳木素结构定性表征第60-61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1页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7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活性多元酯的合成及对明胶的改性研究
下一篇:木质素β-O-4型二聚体模型物合成、表征及其在碱木素催化转化机理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