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中通信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通信接入网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通信接入网定义 | 第10-11页 |
1.2.2 国外通信接入网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3 国内通信接入网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智能电网通信业务需求研究 | 第15-19页 |
2.1 10kV侧通信网业务 | 第15-16页 |
2.1.1 带宽需求 | 第15页 |
2.1.2 安全性需求 | 第15-16页 |
2.2 0.4kV侧通信网业务 | 第16-18页 |
2.2.1 带宽需求 | 第16-17页 |
2.2.2 安全性需求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通信接入技术研究 | 第19-27页 |
3.1 光纤通信技术 | 第19-22页 |
3.1.1 EPON技术 | 第19-21页 |
3.1.2 工业以太网技术 | 第21-22页 |
3.2 无线通信技术 | 第22-25页 |
3.2.1 WIMAX | 第22-23页 |
3.2.2 MCWILL | 第23-24页 |
3.2.3 TD-LTE | 第24-25页 |
3.3 电力线载波技术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通信接入网技术选择 | 第27-30页 |
4.1 预算充足的情况下 | 第27-28页 |
4.2 预算不足的情况下 | 第28-2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5章 EPON技术应用设计 | 第30-39页 |
5.1 建设思路 | 第30-31页 |
5.1.1 光缆建设思路 | 第30页 |
5.1.2 EPON系统建设思路 | 第30-31页 |
5.2 10kV层面组网模式 | 第31-33页 |
5.2.1 系统部署位置 | 第31-33页 |
5.3 0.4kV组网模式 | 第33-34页 |
5.3.1 整体架构 | 第33页 |
5.3.2 0.4kV侧组网模型 | 第33-34页 |
5.4 光功率预算 | 第34-35页 |
5.5 骨干通信网要求 | 第35-36页 |
5.6 安全防护设计要求 | 第36-38页 |
5.6.1 整体要求 | 第36-37页 |
5.6.2 主站安全防护 | 第37页 |
5.6.3 子站/终端安全防护 | 第37-38页 |
5.6.4 信道防护措施 | 第3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6章 TD-LTE技术应用设计 | 第39-47页 |
6.1 基站选址 | 第39页 |
6.2 无线覆盖提升策略 | 第39-40页 |
6.3 网络结构设计 | 第40-43页 |
6.3.1 系统组成 | 第40-41页 |
6.3.2 基本网络结构 | 第41-42页 |
6.3.3 TD-LTE与传输网融合模型 | 第42-43页 |
6.4 网管实现方案 | 第43-45页 |
6.4.1 功能需求 | 第43页 |
6.4.2 网管总体架构 | 第43-44页 |
6.4.3 网管部署方案 | 第44-45页 |
6.5 安全解决方案 | 第45-46页 |
6.5.1 网络安全架构 | 第45-46页 |
6.5.2 安全解决方案 | 第4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