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来源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1-1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1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1-13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2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2-13页 |
3 观察方法 | 第13-15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13-15页 |
4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7页 |
7 统计学处理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8-27页 |
1 治疗前两组病例均衡性比较与分析 | 第18-20页 |
1.1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第18-20页 |
1.1.1 受试者性别情况比较 | 第18页 |
1.1.2 受试者年龄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1.1.3 受试者病程情况比较 | 第19-20页 |
2 临床疗效 | 第20-26页 |
2.1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2.2 治疗前后两组总积分情况比较 | 第21页 |
2.3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2.4 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2.5 两组病例体温分级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2.6 两组病例用药前后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 第24页 |
2.7 两组病例起效时间分析 | 第24-25页 |
2.8 两组病例发热完全停止时间分析 | 第25-26页 |
2.9 两组病例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 第26页 |
3 安全性与不良事件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34页 |
1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和研究 | 第27-28页 |
1.1 古代医家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 第27-28页 |
1.2 当代医者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领悟 | 第28页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2.1 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概况 | 第28-29页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9页 |
2.3 现代医学治疗状况 | 第29-30页 |
3 直肠滴注疗法的研究状况 | 第30-31页 |
4 导师对于藿钩退热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认识 | 第31页 |
5 藿钩退热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依据 | 第31-32页 |
6 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依据 | 第32-33页 |
7 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A:临床观察表 | 第39-47页 |
附录B: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进展 | 第47-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C: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概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