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2 泵站压力管道现场试验 | 第15-21页 |
2.1 压力管道振动试验测试系统设计 | 第15-17页 |
2.2.1 管道振动情况现场调查 | 第15页 |
2.2.2 试验对象概况 | 第15-17页 |
2.2 振动测试方法 | 第17页 |
2.3 试验测点布置 | 第17-18页 |
2.4 振动响应测试系统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 试验数据整理与泵站压力管道振源分析 | 第21-47页 |
3.1 试验工况设计 | 第21页 |
3.2 输流管道振动机理 | 第21-22页 |
3.3 振源分析 | 第22-24页 |
3.3.1 机械振动 | 第22页 |
3.3.2 水流激励产生的振动 | 第22-23页 |
3.3.3 电气原因引起的振动 | 第23页 |
3.3.4 其他原因引起的振动 | 第23-24页 |
3.4 泵站运行振动特性分析 | 第24-27页 |
3.5 管道各工况主要振动激励源分析 | 第27-43页 |
3.5.1 时域分析 | 第27-37页 |
3.5.1.1 工况一与工况二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3.5.1.2 工况二典型测点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5.1.3 工况二、工况三与工况四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3.5.1.4 工况四与工况五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3.5.1.5 工况一与工况五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5.2 频谱分析 | 第37-43页 |
3.5.2.1 开机过程 | 第38-40页 |
3.5.2.2 稳定运行 | 第40-42页 |
3.5.2.3 停机过程 | 第42-43页 |
3.6 各工况主要振源分析 | 第43-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泵站压力管道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7-69页 |
4.1 ANASYS软件在流固耦合中的应用 | 第47-49页 |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49-51页 |
4.2.1 工程实例 | 第49-50页 |
4.2.2 材料参数与单元选取 | 第50页 |
4.2.3 边界约束条件 | 第50页 |
4.2.4 计算工况 | 第50-51页 |
4.3 模态仿真分析 | 第51-68页 |
4.3.1 工况一:4号机组稳定运行,5号机组关闭 | 第51-56页 |
4.3.1.1 模态分析 | 第51-53页 |
4.3.1.2 位移分析 | 第53-56页 |
4.3.2 工况二:4、5号机组同时稳定运行 | 第56-62页 |
4.3.2.1 模态分析 | 第56-58页 |
4.3.2.2 位移分析 | 第58-62页 |
4.3.3 工况三:4号机组关闭、5号机组稳定运行 | 第62-68页 |
4.3.3.1 模态分析 | 第62-64页 |
4.3.3.2 位移分析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减振措施 | 第69-75页 |
5.1 管道振动危害分析 | 第69页 |
5.2 常用的减振方案 | 第69-72页 |
5.2.1 设置气流脉动衰减装置 | 第69-70页 |
5.2.2 设置孔板 | 第70页 |
5.2.3 设置缓冲器 | 第70页 |
5.2.4 改变管道结构或布置 | 第70-71页 |
5.2.5 改变管道的支撑结构 | 第71-72页 |
5.2.6 设置动力减振器 | 第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