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轮廓要素测量 | 第9-10页 |
1.2.2 圆柱体全局尺寸评定相关优化方法 | 第10-12页 |
1.2.3 软件开发现状 | 第12页 |
1.2.4 圆柱体轮廓要素测量路径特征参数 | 第12-13页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2. 圆柱体轮廓要素测量路径及特征参数分析 | 第14-17页 |
2.1 圆柱体轮廓要素测量路径 | 第14-15页 |
2.2 圆柱体轮廓要素特征参数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圆柱体全局尺寸轮廓要素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7-27页 |
3.1 圆柱体轮廓要素仿真坐标系的建立 | 第17页 |
3.2 圆柱体轮廓要素模型的建立 | 第17-22页 |
3.2.1 圆周轮廓要素仿真模型 | 第18-19页 |
3.2.2 导轨轮廓要素仿真模型 | 第19-21页 |
3.2.3 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平行度误差轮廓要素仿真模型 | 第21-22页 |
3.2.4 圆柱体轮廓要素综合仿真模型 | 第22页 |
3.3 圆柱体轮廓要素仿真模型的离散化 | 第22-23页 |
3.4 圆柱体轮廓要素仿真 | 第23-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圆柱体全局尺寸评定模型和算法 | 第27-33页 |
4.1 圆柱体全局尺寸评定模型 | 第27-31页 |
4.1.1 最小二乘直径评定模型 | 第27-30页 |
4.1.2 最大内切直径评定模型 | 第30页 |
4.1.3 最小外接直径评定模型 | 第30-31页 |
4.2 圆柱体全局尺寸评定算法 | 第31-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圆柱体轮廓要素仿真与全局尺寸评定软件开发 | 第33-42页 |
5.1 软件功能 | 第33-34页 |
5.2 仿真或测量参数设置 | 第34-35页 |
5.3 数据的读取和存储 | 第35页 |
5.4 滤波器 | 第35页 |
5.5 FFT | 第35-36页 |
5.6 图形的局部放大显示 | 第36页 |
5.7 控制模块 | 第36页 |
5.8 软件程序框图 | 第36-37页 |
5.9 部分仿真评定结果 | 第37-41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6. 实验与分析 | 第42-55页 |
6.1 实验规划 | 第42-43页 |
6.1.1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6.1.2 实验内容 | 第43页 |
6.2 实验 | 第43-46页 |
6.2.1 特征参数对全局尺寸的影响 | 第43-44页 |
6.2.2 轴线偏心与倾斜对圆柱体全局尺寸的影响 | 第44-46页 |
6.3 全局尺寸评定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6.3.1 采样路径特征参数与最小二乘直径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6.3.2 测量路径特征参数与最大内切直径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6.3.3 采样路径特征参数与最小外接直径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6.3.4 测量路径与全局尺寸的关系 | 第49-51页 |
6.3.5 全局尺寸与轮廓要素特征参数的关系 | 第51-5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页 |
7.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第60-61页 |
附录2:圆柱体轮廓要素仿真测量与评定程序 | 第61-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