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 第10-12页 |
1.2.3 南闸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2.1.1 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构造旋回 | 第17页 |
2.1.2 晚泥盆世-三叠纪构造旋回 | 第17-18页 |
2.1.3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旋回 | 第18页 |
2.1.4 古近纪-新近纪构造旋回 | 第18-19页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2页 |
2.2.1 塔西南地层分区 | 第20-21页 |
2.2.2 柯坪地层分区 | 第21-22页 |
2.2.3 阿尔金地层分区 | 第22页 |
2.3 南闸组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22-25页 |
2.3.1 南闸组岩石地层特征 | 第22-23页 |
2.3.2 平面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5-38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5-31页 |
3.1.1 颜色标志 | 第25页 |
3.1.2 岩石相标志 | 第25-28页 |
3.1.3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8-30页 |
3.1.4 测井相标志 | 第30页 |
3.1.5 地震相标志 | 第30-31页 |
3.2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31页 |
3.3 南闸组沉积相发育特征 | 第31-38页 |
3.3.1 局限台地沉积相 | 第31-34页 |
3.3.2 开阔台地沉积相 | 第34-38页 |
第4章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8-41页 |
4.1 地震相参数的选取 | 第38页 |
4.2 地震相平面分布 | 第38-39页 |
4.3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第5章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沉积模式 | 第41-51页 |
5.1 二叠纪古地理背景 | 第41-42页 |
5.1.1 早二叠世古地理背景 | 第41页 |
5.1.2 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 第41-42页 |
5.2 南闸组沉积相横向对比 | 第42-45页 |
5.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5-50页 |
5.3.1 颗粒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 第45页 |
5.3.2 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 第45-48页 |
5.3.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8-50页 |
5.4 南闸组沉积相模式 | 第50-51页 |
第6章 储层特征及分布研究 | 第51-60页 |
6.1 南闸组有利储层类型 | 第51-52页 |
6.2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2-56页 |
6.2.1 储集岩岩性特征 | 第52-53页 |
6.2.2 储集岩物性特征 | 第53-54页 |
6.2.3 储集岩孔隙类型 | 第54-56页 |
6.3 台内滩储集体沉积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 第56-60页 |
6.3.1 理论模式 | 第56-57页 |
6.3.2 滩相储层与岩性圈闭形成的关系 | 第57页 |
6.3.3 研究区实例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