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中国基础设施PPP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基础设施PPP的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2 基础设施PPP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 第23-34页 |
2.1 基础设施PPP的定义和分类 | 第23-24页 |
2.1.1 基础设施PPP的定义 | 第23页 |
2.1.2 基础设施PPP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 基础设施PPP的优势和风险 | 第24-26页 |
2.2.1 基础设施PPP的优势 | 第24-25页 |
2.2.2 基础设施PPP的风险 | 第25-26页 |
2.3 基础设施PPP的国外经验 | 第26-28页 |
2.3.1 英国 | 第26-27页 |
2.3.2 澳大利亚 | 第27页 |
2.3.3 加拿大 | 第27-28页 |
2.3.4 国外经验总结 | 第28页 |
2.4 我国基础设施PPP实施情况 | 第28-34页 |
2.4.1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相关政策变化 | 第28-31页 |
2.4.2 我国基础设施PPP的发展情况 | 第31-34页 |
3 基础设施PPP博弈模型分析 | 第34-46页 |
3.1 相关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34-36页 |
3.1.1 模型假设 | 第34-35页 |
3.1.2 博弈矩阵 | 第35-36页 |
3.2 模型求解与均衡分析 | 第36-40页 |
3.2.1 模型求解 | 第36-38页 |
3.2.2 企业角度分析 | 第38-39页 |
3.2.3 政府角度分析 | 第39-40页 |
3.2.4 社会角度分析 | 第40页 |
3.3 影响博弈结果的算例分析 | 第40-46页 |
3.3.1 项目特征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合约设计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监管措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 基础设施PPP模式的选择判断指标 | 第46-57页 |
4.1 分项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 第46-48页 |
4.1.1 分项指标 | 第46-47页 |
4.1.2 数据选择 | 第47-48页 |
4.2 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4.2.1 相关性检验 | 第48-49页 |
4.2.2 提取公因子 | 第49-50页 |
4.2.3 公因子命名 | 第50-51页 |
4.2.4 综合评分 | 第51-52页 |
4.3 指标运用 | 第52-57页 |
4.3.1 指标排名与以往研究对比 | 第52-54页 |
4.3.2 指标排名、博弈推论与实际情况对比 | 第54-57页 |
5 结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57-62页 |
5.1 结论启示 | 第57-5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5.2.1 完善制度建设 | 第59页 |
5.2.2 细化模式选择 | 第59-60页 |
5.2.3 规范参与主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