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一、导论 | 第12-1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原因 | 第12-13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2、研究的原因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3-15页 |
1、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三) 历史研究的概况 | 第15-16页 |
1、国外历史研究的概况 | 第15页 |
2、国内历史研究的概况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参考资料比较分析 | 第16页 |
2、实地考察与问卷分析 | 第16页 |
3、实例参与方式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二、概述 | 第18-26页 |
(一) 博物馆视觉人性化设计现状 | 第18-22页 |
1、国外发展现状及案例 | 第18-20页 |
2、国内发展现状及案例 | 第20-22页 |
(二)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特点 | 第22-24页 |
1、物质文化特点 | 第22-23页 |
2、精神文化特点 | 第23-24页 |
(三) 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现状 | 第24-26页 |
1、目前状况 | 第24-25页 |
2、视觉人性化设计状况 | 第25页 |
3、未来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三、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视觉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26-36页 |
(一) 物理层面 | 第26-30页 |
1、声、光、电与展示视觉环境的配合 | 第26-27页 |
(1) 在应用中的呈现 | 第26-27页 |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第27页 |
2、艺术手段的处理 | 第27-28页 |
(1) 在应用中的呈现 | 第27-28页 |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第28页 |
3、视觉环境中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1) 在应用中的呈现 | 第28-29页 |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二) 精神层面 | 第30-36页 |
1、物质手段对于精神环境的营造 | 第30-32页 |
(1) 外显物质手段的营造 | 第30-31页 |
(2) 内在物质手段的营造 | 第31-32页 |
2、还原真实的视觉情境 | 第32-34页 |
(1) 还原真实视觉情境的目的 | 第32页 |
(2) 运用的还原方式 | 第32-34页 |
3、展示情节视觉层次设计的手段 | 第34-36页 |
(1) 视觉情节点的设计 | 第34页 |
(2) 视觉情节线的设计 | 第34-36页 |
四、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视觉人性化设计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第36-51页 |
(一) 展示场所的空间形态对视觉人性化的指引. | 第36-39页 |
1、空间的分隔 | 第36-37页 |
2、空间的组合 | 第37页 |
3、空间中的视觉运动 | 第37-39页 |
(二) 展示情节的设定对于视觉的人性化引导建议. | 第39-42页 |
1、展示情节的空间序列组合 | 第39-40页 |
(1) 展示情节的空间序列 | 第39-40页 |
(2) 展示空间序列的关联手段 | 第40页 |
2、展示情节的情节点设定 | 第40-42页 |
(三) 展示尺度与展示手段的视觉人性化研究 | 第42-47页 |
1、展示尺度的视觉人性化分析 | 第42-43页 |
2、展示手段的视觉人性化分析 | 第43-47页 |
(1) 展示场所的视觉观察环境 | 第43-44页 |
(2) 展示场所的光环境设计 | 第44-45页 |
(3) 展示场所的展示方式 | 第45-47页 |
(四) 内蒙古博物院未来发展的客体状况分析 | 第47-51页 |
1、目前客体状况 | 第47页 |
2、客体的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3、未来客体状况 | 第48-51页 |
(1) 客体需求 | 第48-50页 |
(2) 场所引导 | 第50-51页 |
五、工程实践——内蒙古博物院“飞天神舟”展厅改造方案 | 第51-55页 |
(一) 概况 | 第51-52页 |
(二) 空间分布的视觉人性化分析 | 第52-53页 |
(三) 体验空间的视觉人性化设计 | 第53-54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六、总结 | 第55-58页 |
(一) 论文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55-56页 |
1、创新性 | 第55页 |
2、局限性 | 第55-56页 |
(二) 论文小结 | 第56页 |
(三) 论文前瞻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1 | 第60-61页 |
附录2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