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30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源起 | 第9-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 第一章 早期海派艺术中“金石气”发生的特殊背景 | 第30-76页 |
| 第一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金石气”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30-54页 |
| 一、何为“金石气” | 第31-35页 |
|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 第35-42页 |
| 三、复古与创新之间 | 第42-48页 |
| 四、艺术与商品之间 | 第48-54页 |
| 第二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金石气”发生的审美文化语境 | 第54-76页 |
| 一、救赎与拓展——从反思近代书画传统中起步 | 第55-59页 |
| 二、“金石气”的渗透与接受 | 第59-64页 |
| 三、海上艺术传统的积淀与市民审美文化的熏染 | 第64-71页 |
| 四、对近代美学思潮的继承和发扬 | 第71-76页 |
| 第二章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的审美意象 | 第76-122页 |
| 第一节 从实体意象到形式意象 | 第77-92页 |
| 一、对“金石气”的审美内涵的思考 | 第77-83页 |
| 二、从“金石”之美到“金石气”的实体意象 | 第83-88页 |
| 三、形式意象对“金石气”的抽绎与创造 | 第88-92页 |
| 第二节“金石气”在门类艺术实践中的拓展、创新与调节 | 第92-109页 |
| 一、基于形式意识的再创造 | 第92-99页 |
| 二、基于市民审美文化的创新与调节 | 第99-103页 |
| 三、基于艺术本体特征的创新与反思 | 第103-109页 |
| 第三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的意境与意趣 | 第109-122页 |
| 一、将时代精神和艺术传统相融合后生成的意境 | 第109-115页 |
| 二、在海上审美文化语境中所形成的意趣 | 第115-122页 |
| 第三章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取向 | 第122-170页 |
| 第一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的审美特性 | 第122-140页 |
| 一、“金石气”所显示的贴近社会现实的写意精神 | 第122-127页 |
| 二、“金石气”所带来的偕俗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 第127-134页 |
| 三、于笔墨挥洒中见出刚柔相济的审美效果 | 第134-140页 |
| 第二节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对传统造象机制的突破与视觉审美效果的革新 | 第140-154页 |
| 一、对近代文人书画艺术造象机制的反思 | 第140-146页 |
| 二、“金石气”的视觉审美效果 | 第146-154页 |
| 第三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的价值取向 | 第154-170页 |
| 一、雅俗共赏 | 第154-162页 |
| 二、由传统向现代性转化 | 第162-170页 |
| 第四章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所体现出的艺术人格与艺术个性 | 第170-199页 |
| 第一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所体现出的艺术人格 | 第170-187页 |
| 一、于海上文化语境中对传统艺术人格的守望 | 第170-175页 |
| 二、对艺术本体的自觉探索 | 第175-179页 |
| 三、对现实的反思和超越 | 第179-187页 |
| 第二节 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所体现出的艺术个性 | 第187-199页 |
| 一、人格魅力的彰显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 第187-191页 |
| 二、对个体生命的写照和对个性风格的塑造 | 第191-196页 |
| 三、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和对艺术现状的反思 | 第196-199页 |
| 结语 | 第199-2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3-20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7-20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 第208-209页 |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