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水下生产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4 海底油气泄漏救援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21页 |
1.4.1 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救援方案 | 第13-17页 |
1.4.2 蓬莱 19-3 油田泄漏事故救援措施 | 第17-18页 |
1.4.3 国外典型井口封堵装置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技术方案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设计要求 | 第23-24页 |
2.2.1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作业环境 | 第23页 |
2.2.2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设计指标 | 第23-24页 |
2.3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方案及工作流程 | 第24-26页 |
2.3.1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方案 | 第24-25页 |
2.3.2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工作流程 | 第25-26页 |
2.4 水下井口泄漏救援转接系统结构设计 | 第26-31页 |
2.4.1 控油装置结构设计 | 第26页 |
2.4.2 控油装置框架设计 | 第26-28页 |
2.4.3 转接装置设计 | 第28-29页 |
2.4.4 闸板阀选型与改进 | 第29-30页 |
2.4.5 水下井口油气泄漏救援转接系统装配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水下井口控油装置内部流场分析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33-40页 |
3.2.1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 第33-34页 |
3.2.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4-36页 |
3.2.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6-38页 |
3.2.4 模拟条件的设定 | 第38-40页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流线型对比 | 第40-41页 |
3.3.2 流速对比 | 第41页 |
3.3.3 原油体积分数对比 | 第41-42页 |
3.3.4 受力分析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水下井口控油装置稳定性分析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稳定性分析模型 | 第45-48页 |
4.2.1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 第45-46页 |
4.2.2 分析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4.3 最小入泥深度的确定 | 第48-52页 |
4.3.1 海流力计算 | 第48-49页 |
4.3.2 土压力计算 | 第49-51页 |
4.3.3 侧壁摩擦力计算 | 第51页 |
4.3.4 土切力计算 | 第51-52页 |
4.3.5 基底反力计算 | 第52页 |
4.4 稳定性分析 | 第52-56页 |
4.4.1 地基稳定分析 | 第52-53页 |
4.4.2 抗滑移分析 | 第53-54页 |
4.4.3 抗倾覆分析 | 第54-56页 |
4.4.4 安全系数计算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水下井口控油装置结构强度及模态分析 | 第57-7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框架节点设计 | 第57-58页 |
5.2.1 框架设计原则 | 第57页 |
5.2.2 框架节点连接方式 | 第57-58页 |
5.3 框架内力分析 | 第58-63页 |
5.3.1 弯矩和轴力计算 | 第58-61页 |
5.3.2 构件强度验算 | 第61-63页 |
5.4 框架强度分析 | 第63-65页 |
5.4.1 支撑框架布局 | 第63-64页 |
5.4.2 支撑框架选择 | 第64-65页 |
5.5 控油装置屈曲分析 | 第65-70页 |
5.5.1 屈曲分析理论 | 第66-68页 |
5.5.2 屈曲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6 控油装置模态分析 | 第70-73页 |
5.6.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70-71页 |
5.6.2 模态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7 控油装置强度分析 | 第73-7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