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振动对古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古建筑物的防震措施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 ·选题依据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 2 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及受力特点 | 第12-30页 |
| ·明清两代古建筑物的空间结构特点 | 第13-14页 |
| ·古建筑物部件间的力传递 | 第14-17页 |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特点 | 第17-30页 |
| ·实验 | 第17-20页 |
| ·加载方案 | 第20-22页 |
| ·量测方案 | 第22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 | 第22-23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8页 |
| ·实验结论 | 第28-30页 |
| 3 天然地震与爆破振动的区别 | 第30-34页 |
| ·地震的有关概念 | 第30页 |
| ·爆破地震的概念 | 第30-31页 |
| ·爆破地震波引起地面质点振动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 | 第32-34页 |
| 4 爆破地震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 第34-49页 |
| ·宏观观测 | 第34页 |
| ·仪器观测 | 第34-35页 |
| ·爆破地震波波形图的分析 | 第35-36页 |
| ·爆破地震的特点 | 第36-37页 |
| ·爆破振动速度与破坏程度的关系 | 第37页 |
| ·爆破振动强度的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 ·爆破振动速度与频率 | 第39-46页 |
| ·建筑物允许的爆破振动速度 | 第39-40页 |
| ·爆破振动速度计算 | 第40-42页 |
| ·爆破振动频率 | 第42-46页 |
| ·爆破振动的安全距离 | 第46-47页 |
| ·降低爆破振动效应的安全措施 | 第47-49页 |
| 5 现场爆破振动监测 | 第49-70页 |
| ·工程背景 | 第49-53页 |
| ·工程项目的提出 | 第49页 |
| ·五当召简介 | 第49-51页 |
| ·召庙建筑物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能力 | 第51-53页 |
| ·钰坤铁矿矿区概况 | 第53-61页 |
| ·自然地理及环境 | 第53页 |
|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 第53页 |
| ·钰坤铁矿及其与召庙的位置关系 | 第53-55页 |
| ·爆破方案选择 | 第55-60页 |
| ·爆破方案设计 | 第60-61页 |
| ·测试系统简介 | 第61-62页 |
| ·测试系统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 ·测试仪器 | 第62页 |
| ·测试仪器布置 | 第62-67页 |
| ·测点布置原则 | 第62-63页 |
| ·传感器安装 | 第63页 |
| ·测点布置 | 第63-66页 |
| ·仪器安装 | 第66-67页 |
| ·爆源 | 第67页 |
| ·爆破测振波形 | 第67-68页 |
| ·爆破振动速度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 ·爆破振动安全检验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