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分子及机理 | 第15-22页 |
1.2.1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 | 第15-16页 |
1.2.2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分子 | 第16-19页 |
1.2.2.1 碳氢体系的AIE分子 | 第16-17页 |
1.2.2.2 含杂原子体系的AlE分子 | 第17-18页 |
1.2.2.3 其他苯基苯AIE体系 | 第18-19页 |
1.2.3 聚集诱导发光的机理 | 第19-22页 |
1.3 聚集诱导发光的应用 | 第22-33页 |
1.3.1 AIE分子在OLED方面的应用 | 第22-25页 |
1.3.2 AIE分子在化学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 | 第25-28页 |
1.3.3 刺激响应的AIE分子 | 第28-33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苯环的取代位置与数量对多苯基苯AIE性能的影响 | 第34-54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35页 |
2.2.2 测试仪器 | 第35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5-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2.3.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37-38页 |
2.3.2 AIE性能研究 | 第38-42页 |
2.3.3 晶体结构解析 | 第42-44页 |
2.3.4 热分析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附录 Ⅰ | 第47-54页 |
第三章 四苯基苯衍生物的蓝光OLED器件 | 第54-72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55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55-56页 |
3.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 第56页 |
3.2.4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6-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3.3.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58-59页 |
3.3.2 AIE+TICT性质 | 第59-61页 |
3.3.3 溶剂化变色效应 | 第61-62页 |
3.3.4 电子结构 | 第62-63页 |
3.3.5 蓝光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附录 Ⅱ | 第67-72页 |
第四章 基于四苯基苯的多功能荧光探针分子的应用 | 第72-94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73页 |
4.2.2 测试仪器 | 第73-74页 |
4.2.3 肼的检测 | 第74页 |
4.2.4 氯化碳中二氯甲烷与三氯甲烷检测 | 第74页 |
4.2.5 化合物的合成 | 第74-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8页 |
4.3.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75页 |
4.3.2 AIE性能研究 | 第75-77页 |
4.3.3 溶剂化变色 | 第77页 |
4.3.4 溶剂检测 | 第77-81页 |
4.3.5 机械变色 | 第81-83页 |
4.3.6 肼检测 | 第83-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附录 Ⅲ | 第89-94页 |
第五章 基于四苯基苯花菁盐的氰离子荧光探针 | 第94-114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8页 |
5.2.1 化学试剂 | 第95页 |
5.2.2 测试仪器 | 第95-96页 |
5.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96-98页 |
5.2.4 氰离子的检测 | 第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5页 |
5.3.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98-99页 |
5.3.2 AEE性能研究 | 第99-100页 |
5.3.3 氰离子检测 | 第100-104页 |
5.3.4 检测机理研究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附录 Ⅳ | 第106-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硕士简历及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