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W”火焰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与结渣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1.2 W火焰锅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 1.3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 第13-14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燃烧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选择 | 第15-24页 |
| 2.1 W火焰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基本思想 | 第15-16页 |
| 2.2 基本方程 | 第16页 |
| 2.3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16-18页 |
| 2.4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18-19页 |
| 2.5 煤粉热解燃烧模型 | 第19-22页 |
| 2.5.1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19-20页 |
| 2.5.2 挥发分热解模型 | 第20-21页 |
| 2.5.3 焦炭燃烧模型 | 第21-22页 |
| 2.5.4 辐射模型 | 第2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3章 锅炉概况与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 3.1 锅炉概况 | 第24-27页 |
| 3.1.1 锅炉设计参数 | 第24-26页 |
| 3.1.2 设计煤种 | 第26页 |
| 3.1.3 燃烧系统 | 第26-27页 |
| 3.2 锅炉卫燃带布置情况 | 第27-28页 |
| 3.3 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第28-30页 |
| 3.3.1 侧墙结渣严重的问题 | 第28-29页 |
| 3.3.2 结渣引发的问题 | 第29页 |
| 3.3.3 解决结渣问题的对策 | 第29-3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模型建立与运行调整数值模拟 | 第31-44页 |
| 4.1 炉膛三维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 4.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2-33页 |
| 4.3 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对比 | 第33-35页 |
| 4.4 运行调整对侧墙结渣影响 | 第35-43页 |
| 4.4.1 温度场分析 | 第36-40页 |
| 4.4.2 颗粒轨迹分析 | 第40-42页 |
| 4.4.3 还原性气氛分析 | 第42页 |
| 4.4.4 煤粉颗粒燃尽率 | 第42-4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卫燃带改造数值模拟 | 第44-61页 |
| 5.1 卫燃带改造 | 第44-46页 |
| 5.1.1 卫燃带改造方案 | 第44-45页 |
| 5.1.2 计算工况设置 | 第45-46页 |
| 5.2 流场分析 | 第46-47页 |
| 5.3 模型的热态数值模拟 | 第47-51页 |
| 5.3.1 温度场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5.3.2 氧量分析 | 第48-49页 |
| 5.3.3 炉膛燃烧区压力分布 | 第49-51页 |
| 5.4 改造影响分析 | 第51-60页 |
| 5.4.1 侧墙壁温变化 | 第51-55页 |
| 5.4.2 炉膛燃烧区平均温度变化 | 第55页 |
| 5.4.3 着火距离影响 | 第55-58页 |
| 5.4.4 煤粉燃尽率分析 | 第58页 |
| 5.4.5 炉膛出口截面平均温度 | 第58-59页 |
| 5.4.6 炉膛平均温度变化 | 第59-6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6.1 结论 | 第61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