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压稳定的定义与分类 | 第11-13页 |
1.2.1 电压稳定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2 电压稳定的分类 | 第12-13页 |
1.3 电压失稳机理 | 第13-15页 |
1.3.1 静态机理解释 | 第13-15页 |
1.3.2 动态机理解释 | 第15页 |
1.4 电压稳定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1.4.1 静态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4.2 动态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5 无功补偿优化概述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综合动态等值分析方法 | 第21-33页 |
2.1 简单系统最大传输功率定理 | 第21-23页 |
2.2 戴维南等值方法分析 | 第23-24页 |
2.3 综合动态等值分析原理 | 第24-29页 |
2.3.1 解析复变系统极大传输功率分析 | 第24-27页 |
2.3.2 非解析复变系统极大传输功率分析 | 第27-29页 |
2.3.3 阻抗模裕度指标 | 第29页 |
2.4 仿真计算与分析 | 第29-32页 |
2.4.1 阻抗模裕度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2.4.2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节点耦合关系与动态阻抗矩阵研究 | 第33-5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基于L指标分析的节点耦合关系研究 | 第33-38页 |
3.2.1 局部电压稳定L指标 | 第33-34页 |
3.2.2 电力系统内部负荷等值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3 基于L指标的复杂电力系统耦合等值阻抗分析 | 第35-37页 |
3.2.4 节点耦合阻抗矩阵的定义 | 第37-38页 |
3.3 基于潮流方程分析的节点耦合关系研究 | 第38-41页 |
3.3.1 节点潮流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页 |
3.3.2 动态阻抗矩阵的定义 | 第39-41页 |
3.4 动态阻抗矩阵研究 | 第41-43页 |
3.4.1 基于阻抗矩阵的电气距离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4.2 基于阻抗矩阵列和行的节点综合耦合度 | 第42-43页 |
3.4.3 基于阻抗矩阵主对角线的阻抗模裕度 | 第43页 |
3.5 仿真计算与分析 | 第43-49页 |
3.5.1 基于两种典型功率扰动的阻抗矩阵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5.2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44-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负荷节点分区的无功补偿方法 | 第50-65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负荷节点分区方法 | 第50-51页 |
4.3 无功补偿节点的确定 | 第51-54页 |
4.3.1 无功补偿节点选择函数 | 第51-52页 |
4.3.2 无功补偿节点配置举例分析 | 第52-54页 |
4.4 无功补偿容量估计方法 | 第54-56页 |
4.5 无功补偿配置流程 | 第56-58页 |
4.6 算例仿真与分析 | 第58-64页 |
4.6.1 阻抗模裕度与动态阻抗矩阵计算 | 第58-59页 |
4.6.2 负荷节点分区结果 | 第59-61页 |
4.6.3 无功补偿节点选择结果 | 第61-62页 |
4.6.4 无功补偿方法可行性验证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