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23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0.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0.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0.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0.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0.4.1 研究的创新 | 第22页 |
0.4.2 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1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23-37页 |
1.1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1.1.1 利率期限结构重要作用 | 第23页 |
1.1.2 纯预期理论 | 第23-24页 |
1.1.3 流动性理论 | 第24-25页 |
1.1.4 偏好栖息所理论 | 第25-26页 |
1.1.5 市场分割理论 | 第26页 |
1.2 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和动态估计 | 第26-32页 |
1.2.1 利率期限结构静态估计 | 第26-30页 |
1.2.2 利率期限结构动态估计 | 第30-32页 |
1.3 货币政策概述 | 第32-34页 |
1.3.1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 第32-33页 |
1.3.2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33-34页 |
1.4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1.4.1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原理 | 第35-36页 |
1.4.2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途径 | 第36-37页 |
2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现状 | 第37-47页 |
2.1 国债市场发展现状 | 第37-44页 |
2.1.1 国债市场分类 | 第37-38页 |
2.1.2 国债期限和投资者结构 | 第38-43页 |
2.1.3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2.2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图 | 第44-45页 |
2.3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2.3.1 短端和长端不合理 | 第45-46页 |
2.3.2 很难发挥基准作用 | 第46页 |
2.3.3 两大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不同 | 第46-47页 |
3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66页 |
3.1 描述统计分析 | 第47-49页 |
3.1.1 不同期限国债利率走势 | 第47-48页 |
3.1.2 描述性统计量 | 第48-49页 |
3.1.3 小结 | 第49页 |
3.2 货币政策对不同期限国债利率的影响 | 第49-56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3.2.2 模型介绍 | 第50页 |
3.2.3 单位根检验 | 第50-52页 |
3.2.4 协整检验 | 第52-55页 |
3.2.5 小结 | 第55-56页 |
3.3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 第56-66页 |
3.3.1 指标选取 | 第56页 |
3.3.2 模型介绍 | 第56-59页 |
3.3.3 协整检验 | 第59页 |
3.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9-60页 |
3.3.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60-65页 |
3.3.6 小结 | 第65-66页 |
4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实证分析 | 第66-7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6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66页 |
4.3 利率期限结构中体现出的货币政策态势 | 第66-68页 |
4.4 利率期限结构中体现出的宏观经济信息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政策建议 | 第70-72页 |
5.1 优化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 | 第70-71页 |
5.1.1 实行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70页 |
5.1.2 推动二级市场的合理发展 | 第70-71页 |
5.1.3 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 | 第71页 |
5.2 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 | 第71-72页 |
5.2.1 改变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 第71页 |
5.2.2 将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纳入货币政策制定中 | 第71-72页 |
6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