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裂变产物释放机理 | 第11-21页 |
1.2.1 气体裂变产物在UO_2燃料中的释放机理 | 第11-16页 |
1.2.2 MOX燃料中的释放机理 | 第16-19页 |
1.2.3 半挥发性裂变产物及低挥发性裂变产物的释放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43页 |
2.1 压水堆一回路设计基准源项估算方法 | 第21-27页 |
2.1.1 美国的相关方法 | 第21页 |
2.1.2 欧洲国家的相关方法 | 第21-22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2.2 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计算方法 | 第27-32页 |
2.2.1 ANSI/ANS-5.4-1982标准 | 第27-29页 |
2.2.2 ANSI/ANS-5.4-2011标准 | 第29-32页 |
2.2.3 法国计算方法 | 第32页 |
2.3 相关计算程序 | 第32-39页 |
2.3.1 美国的计算程序 | 第32-34页 |
2.3.2 法国的计算程序 | 第34-38页 |
2.3.3 加拿大STAR程序 | 第38页 |
2.3.4 国内的计算程序 | 第38-39页 |
2.4 相关实验 | 第39-43页 |
第三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3-57页 |
3.1 燃料棒表面温度分布计算 | 第43-46页 |
3.1.1 燃料棒外表面温度分布计算 | 第43-44页 |
3.1.2 燃料棒内表面温度分布计算 | 第44页 |
3.1.3 燃料芯块表面温度分布计算 | 第44-46页 |
3.2 燃料棒温度场计算 | 第46-55页 |
3.2.1 燃料棒温度场计算基本方法 | 第46-48页 |
3.2.2 燃料棒内表面温度分布计算 | 第48-50页 |
3.2.3 计算结果 | 第50-55页 |
3.3 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UO_2燃料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计算 | 第57-64页 |
4.1 不同功率水平下的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 | 第57-60页 |
4.2 不同燃耗下的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 | 第60-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MOX燃料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计算 | 第64-71页 |
5.1 不同功率水平下MOX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 | 第64-67页 |
5.2 不同燃耗下MOX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产生比 | 第67-69页 |
5.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