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Zynq的线缆表观缺陷视觉检测图像处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第16-1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线缆表观缺陷检测系统第19-26页
    2.1 线缆表观缺陷检测系统总体结构第19-20页
    2.2 线缆表观缺陷检测系统硬件平台第20-25页
        2.2.1 光学平台第20-22页
        2.2.2 图像处理部分第22-24页
        2.2.3 图像采集部分第24页
        2.2.4 HDMI显示部分第24-25页
    2.3 系统设计功能及指标要求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线缆表观缺陷检测算法设计第26-48页
    3.1 线缆图像预处理第27-30页
        3.1.1 图像预处理介绍第27页
        3.1.2 差分法去除背景第27-29页
        3.1.3 线缆图像分块第29-30页
    3.2 线缆区域分割第30-34页
        3.2.1 图像分割介绍第30页
        3.2.2 阈值分割第30-33页
        3.2.3 连通域标记及线缆目标提取第33-34页
    3.3 线缆表观缺陷特征提取与识别第34-42页
        3.3.1 缺陷线缆的外形特征提取与识别第34-37页
        3.3.2 缺陷线缆的灰度投影特征提取与识别第37-42页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7页
        3.4.1 通用处理器上实现线缆缺陷检测算法第43-44页
        3.4.2 线缆缺陷算法测试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3.4.3 使用NEON优化运行时间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图像处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48-64页
    4.1 软硬件协同设计介绍第48-50页
        4.1.1 软硬件协同设计优势第48页
        4.1.2 软硬件协同设计基本流程第48-49页
        4.1.3 基于Zynq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第49-50页
    4.2 图像处理算法分析及软硬件功能划分第50-53页
        4.2.1 图像处理算法分析第50-52页
        4.2.2 ARM与FPGA功能划分第52-53页
    4.3 ARM与FPGA数据交换及通信方法第53-61页
        4.3.1 AXI4总线介绍第54-55页
        4.3.2 ARM与FPGA传递控制信号第55-57页
        4.3.3 图像数据的交换方法第57-61页
            4.3.3.1 基于视频流的VDMA第57-58页
            4.3.3.2 ARM与FPGA间的图像数据通信第58-59页
            4.3.3.3 FPGA上模块间的图像数据通信第59-61页
    4.4 图像处理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案总结第61-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硬件部分设计第64-93页
    5.1 硬件部分设计流程第64-65页
    5.2 基于FPGA的图像预处理设计第65-71页
        5.2.1 基于FPGA的差分法去除背景IP设计第65-67页
            5.2.1.1 模块功能分析及接口定义第65-66页
            5.2.1.2 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第66-67页
            5.2.1.3 功能仿真及性能分析第67页
        5.2.2 基于FPGA的图像分块IP设计第67-69页
            5.2.2.1 功能分析及接口定义第67-68页
            5.2.2.2 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第68-69页
            5.2.2.3 功能仿真及性能分析第69页
        5.2.3 基于FPGA的阈值分割IP设计第69-71页
            5.2.3.1 功能分析及接口定义第70页
            5.2.3.2 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第70-71页
            5.2.3.3 功能仿真及性能分析第71页
    5.3 基于FPGA的连通域标记模块设计第71-82页
        5.3.1 基于FPGA的连通域标记算法设计第71-73页
        5.3.2 基于FPGA的连通域标记硬件设计第73-78页
            5.3.2.1 接口定义及总体方案设计第73-74页
            5.3.2.2 流程控制部分第74-75页
            5.3.2.3 数据处理部分第75-78页
        5.3.3 基于FPGA的连通域标记验证及性能分析第78-82页
            5.3.3.1 功能仿真第78-80页
            5.3.3.2 综合结果第80-81页
            5.3.3.3 性能分析第81-82页
    5.4 基于FPGA的线缆特征提取模块设计第82-86页
        5.4.1 功能分析及接口定义第82-83页
        5.4.2 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第83-85页
        5.4.3 功能仿真及性能分析第85-86页
    5.5 硬件平台搭建及性能分析第86-92页
        5.5.1 硬件平台搭建第86-89页
            5.5.1.1 处理器硬件平台第87-88页
            5.5.1.2 可编程逻辑部分第88-89页
        5.5.2 性能分析第89-92页
            5.5.2.1 资源消耗及时序分析第89-90页
            5.5.2.2 总线带宽分析第90-91页
            5.5.2.3 硬件部分图像处理性能分析第91-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软件设计及系统测试第93-105页
    6.1 软件设计第93-95页
        6.1.1 线缆缺陷检测算法实现第93-94页
        6.1.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第94-95页
    6.2 嵌入式环境搭建第95-99页
        6.2.1 Zynq启动文件制作第95-97页
        6.2.2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移植第97-98页
        6.2.3 嵌入式Qt移植第98-99页
    6.3 系统测试第99-104页
        6.3.1 线缆缺陷检测图像处理系统软硬件联合调试第99-101页
        6.3.2 模拟线缆生产平台测试第101-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7.1 本文总结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粒计算的移动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
下一篇:低分辨率人脸识别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