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非水介质中全细胞促曲克芦丁酰化反应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酰化修饰第13-15页
        1.1.1 黄酮类化合物酰化的必要性第13-15页
        1.1.2 黄酮类化合物酰化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2 全细胞催化技术的应用第15-20页
        1.2.1 全细胞催化第15-16页
        1.2.2 非水介质中全细胞催化的特点第16页
        1.2.3 全细胞催化的非水介质第16-20页
            1.2.3.1 无溶剂体系第16-17页
            1.2.3.2 有机溶剂体系第17-18页
            1.2.3.3 超临界流体和气体体系第18页
            1.2.3.4 离子液体体系第18页
            1.2.3.5 其他非水介质第18-20页
    1.3 微生物脂肪酶第20-22页
        1.3.1 微生物脂肪酶及其活性表征第20-21页
        1.3.2 产具有酰化活性脂肪酶的微生物来源第21页
        1.3.3 假单胞菌属的脂肪酶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全细胞连接酶的研究第22-27页
        1.4.1 酶在全细胞中的定位第22-26页
            1.4.1.1 经细胞破碎的酶定位方法第22-24页
            1.4.1.2 未经细胞破碎的酶定位方法第24-26页
        1.4.2 全细胞连接酶在细胞中定位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可催化黄酮酰化反应的施氏假单胞菌细胞连接脂肪酶的定位及活性研究第29-44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1.1 菌种第29页
        2.1.2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3.1 菌种培养及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第30页
        2.3.2 各细胞组分脂肪酶的制备第30-31页
        2.3.3 全细胞及其各组分催化秦皮甲素丙酰化的反应模型第31页
        2.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第31页
        2.3.5 反应初速度、产率和区域选择性的计算第31-32页
            2.3.5.1 初速度V_0值第32页
            2.3.5.2 产率Yield(%)第32页
            2.3.5.3 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第32页
        2.3.6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第32页
        2.3.7 底物/产物在施氏假单胞菌细胞中运送机制的研究第32-3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3-42页
        2.4.1 施氏假单胞菌各细胞组分粗脂肪酶的酰化活性第33-35页
        2.4.2 反应时间对各组分脂肪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5-36页
        2.4.3 培养时间对各组分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蛋白酶的水解活性的影响第36-38页
        2.4.4 诱导剂种类对各组分脂肪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2.4.5 具有酰化活性的脂肪酶在施氏假单胞菌中的生产模型第39-40页
        2.4.6 施氏假单胞菌内底物/产物的运送机制第40-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非水介质中全细胞促曲克芦丁酰化的研究第44-65页
    3.1 实验材料第45页
        3.1.1 菌种第45页
        3.1.2 主要试剂第45页
    3.2 主要仪器设备第45页
    3.3 实验方法第45-49页
        3.3.1 菌种培养及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第45-46页
        3.3.2 不同微生物全细胞促曲克芦丁丙酰化反应第46页
        3.3.3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第46页
        3.3.4 反应初速度、底物转化率、产率和区域选择性的计算第46-47页
            3.3.4.1 初速度V_0值第46页
            3.3.4.2 底物转化率Conversion(%)第46页
            3.3.4.3 产率Yield(%)第46-47页
            3.3.4.4 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第47页
        3.3.5 产物分离纯化第47页
        3.3.6 有机溶剂种类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7页
        3.3.7 含吡啶混合有机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7页
        3.3.8 混合有机溶剂中疏水性溶剂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7-48页
        3.3.9 底物摩尔比对混合有机溶剂中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8页
        3.3.10 全细胞催化剂用量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8页
        3.3.11 初始水含量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8页
        3.3.12 反应温度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8-49页
        3.3.13 反应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4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9-63页
        3.4.1 产物的结构鉴定第49-53页
        3.4.2 不同微生物全细胞在促曲克芦丁酰化反应中的催化行为第53-55页
        3.4.3 纯有机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55页
        3.4.4 含吡啶混合有机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55-56页
        3.4.5 混合有机溶剂中疏水性溶剂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56-57页
        3.4.6 底物摩尔比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57-59页
        3.4.7 全细胞催化剂用量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59-60页
        3.4.8 初始水含量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60-61页
        3.4.9 反应温度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61-62页
        3.4.10 反应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促曲克芦丁酰化的影响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曲克芦丁酯的吸收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第65-80页
    4.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4.2 主要仪器设备第66页
    4.3 实验方法第66-69页
        4.3.1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对Caco-2 细胞的毒性作用第66页
        4.3.2 体外小肠(Caco-2 模型)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4.3.3 细胞单层完整(紧密)性测定第67-68页
            4.3.3.1 跨上皮细胞电阻值的测定第67页
            4.3.3.2 荧光素钠渗漏检查第67-68页
            4.3.3.3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测定第68页
        4.3.4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的转运实验第68页
        4.3.5 AAPH 诱导红细胞溶血率的测定第68-69页
        4.3.6 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第69页
            4.3.6.1 清除·OH能力的测定第69页
            4.3.6.2 清除ABTS能力的测定第69页
            4.3.6.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ORAC)第69页
        4.3.7 统计学处理第69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9-78页
        4.4.1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对Caco-2 细胞的毒性作用第69-71页
        4.4.2 Caco-2 细胞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4.4.3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在Caco-2 单层膜中的吸收效率第72-73页
        4.4.4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第73-74页
        4.4.5 曲克芦丁及其酯对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分析第74-75页
        4.4.6 曲克芦丁及其酯ORAC法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第75-76页
        4.4.7 曲克芦丁及其单双酯抗氧化机制的解析第76-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附录一 高效液相色谱图第83-84页
附录二 核磁共振碳谱图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表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的二氧化碳和二硫化碳参与的多组分反应研究
下一篇:二维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解水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