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特色系统建构与规划研究--以六安市佛子岭镇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 第14页 |
1.1.2 小城镇特色逐渐缺失 | 第14页 |
1.1.3 新型城镇化质量追求 | 第14-15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2.1 小城镇 | 第15页 |
1.2.2 城镇特色 | 第15-16页 |
1.2.3 系统建构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小城镇特色相关研究 | 第21-38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2.1.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2.1.2 国外实践研究 | 第24-26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6-37页 |
2.2.1 国内理论研究 | 第26-32页 |
2.2.2 国内实践研究 | 第32-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小城镇特色形成原理 | 第38-48页 |
3.1 小城镇特色的基本属性 | 第38-41页 |
3.1.1 文化属性 | 第38-39页 |
3.1.2 审美属性 | 第39-40页 |
3.1.3 经济属性 | 第40-41页 |
3.2 小城镇特色的可识别性 | 第41-45页 |
3.2.1 识别原理 | 第41-42页 |
3.2.2 识别特性 | 第42-43页 |
3.2.3 识别要素 | 第43-45页 |
3.3 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机制 | 第45-47页 |
3.3.1 形成认识 | 第45页 |
3.3.2 形成机制 | 第45页 |
3.3.3 形成客体 | 第45-46页 |
3.3.4 形成主体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小城镇特色系统建构及规划策略 | 第48-60页 |
4.1 特色总体定位 | 第49-51页 |
4.1.1 特色定位依据 | 第49-50页 |
4.1.2 城镇特质提炼 | 第50页 |
4.1.3 特色总体定位 | 第50-51页 |
4.2 精神特色系统 | 第51-54页 |
4.2.1 精神特色的内涵 | 第51页 |
4.2.2 精神特色的结构特征 | 第51-53页 |
4.2.3 精神特色的规划对策 | 第53-54页 |
4.3 行为特色系统 | 第54-56页 |
4.3.1 行为特色的内涵 | 第54页 |
4.3.2 行为特色的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4.3.3 行为特色的规划对策 | 第55-56页 |
4.4 视觉特色系统 | 第56-59页 |
4.4.1 视觉特色的内涵 | 第56页 |
4.4.2 视觉特色的结构特征 | 第56-57页 |
4.4.3 视觉特色的规划对策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小城镇特色规划研究——以佛子岭镇为例 | 第60-76页 |
5.1 城镇基本概况 | 第60-61页 |
5.1.1 自然环境 | 第60页 |
5.1.2 社会发展 | 第60页 |
5.1.3 产业经济 | 第60-61页 |
5.1.4 历史文化 | 第61页 |
5.2 城镇特色定位 | 第61-63页 |
5.2.1 城镇特色资源 | 第61页 |
5.2.2 城镇特色提炼 | 第61-62页 |
5.2.3 城镇特色定位 | 第62-63页 |
5.3 “软性”层面规划 | 第63-66页 |
5.3.1 城镇精神 | 第63-64页 |
5.3.2 城镇职能 | 第64-65页 |
5.3.3 产业经济 | 第65-66页 |
5.4 “硬性”层面规划 | 第66-75页 |
5.4.1 城镇形态 | 第66-67页 |
5.4.2 空间环境 | 第67-71页 |
5.4.3 建筑设计 | 第71-73页 |
5.4.4 标识系统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