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菌陈蒿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21页 |
引言 | 第10页 |
1.1 茵陈蒿的化学成分 | 第10-17页 |
1.1.1 黄酮类 | 第11-13页 |
1.1.2 萜类 | 第13-16页 |
1.1.3 香豆素类 | 第16页 |
1.1.4 挥发油类 | 第16-17页 |
1.1.5 有机酸类 | 第17页 |
1.1.6 其他成分 | 第17页 |
1.2 茵陈蒿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7-19页 |
1.2.1 利胆作用 | 第17页 |
1.2.2 保肝作用 | 第17页 |
1.2.3 降血脂、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 | 第17-18页 |
1.2.4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1.2.5 抗菌作用 | 第18页 |
1.2.6 降血压作用 | 第18页 |
1.2.7 解热作用 | 第18-19页 |
1.2.8 镇痛消炎作用 | 第19页 |
1.2.9 平喘作用 | 第19页 |
1.2.10 临床应用 | 第19页 |
1.3 茵陈蒿的生物活性 | 第19-21页 |
1.3.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19-20页 |
1.3.2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4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仪器 | 第21-22页 |
2.1.2 材料 | 第22页 |
2.2 茵陈蒿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第22-28页 |
2.2.1 提取过程 | 第22-23页 |
2.2.2 分离过程 | 第23-28页 |
2.3 化合物的波普性质 | 第28-32页 |
2.4 生物活性实验 | 第32-34页 |
2.4.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2-33页 |
2.4.2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2页 |
3.1 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34-49页 |
3.1.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3.1.2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第36-37页 |
3.1.3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第37-38页 |
3.1.4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第38-39页 |
3.1.5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 第39-40页 |
3.1.6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第40-41页 |
3.1.7 化合物14的结构鉴定 | 第41-42页 |
3.1.8 化合物15的结构鉴定 | 第42-43页 |
3.1.9 化合物17的结构鉴定 | 第43-44页 |
3.1.10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 | 第44-46页 |
3.1.11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 | 第46-47页 |
3.1.12 化合物21的结构鉴定 | 第47-49页 |
3.2 茵陈蒿的活性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3.2.1 茵陈蒿组分活性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3.2.2 化合物活性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 第58-83页 |
附录B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