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滑塌型重力流沉积模式及其油气意义--以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论文题目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目的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外重力流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工区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深水层序地层划分及等时地层格架建立第18-19页
        1.4.2 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细分及砂体成因模式研究第19-20页
        1.4.3 深水沉积单元及沉积模式建立第20页
        1.4.4 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评价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第21页
    1.6 主要成果第21-24页
        1.6.1 建立了碎屑流主控型湖相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第22-23页
        1.6.2 集成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湖相重力流储层预测评价技术第23-24页
第二章 工区地质概况第24-31页
    2.1 东营凹陷的形成与演化第24-26页
        2.1.1 构造演化第24-26页
        2.1.2 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第26页
    2.2 地层及含油气组合第26-29页
        2.2.1 地层发育特征第26-28页
        2.2.2 含油气组合第28-29页
    2.3 东营三角洲发育演化第29-31页
        2.3.1 物源方向第29页
        2.3.2 沉积地形第29-30页
        2.3.3 古水深第30页
        2.3.4 物源供给第30-31页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第31-45页
    3.1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第31页
    3.2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特征第31-39页
        3.2.1 构造层序和二级层序界面第32-33页
        3.2.2 三级层序界面识别第33-35页
        3.2.3 体系域边界识别特征第35-37页
        3.2.4 准层序组及准层序界面识别第37-39页
    3.3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第39-45页
        3.3.1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39-42页
        3.3.2 层序地层发育特点第42页
        3.3.3 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第42-45页
第四章 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第45-83页
    4.1 成因类型划分及沉积特征第45-55页
        4.1.1 滑动沉积第46-48页
        4.1.2 滑塌沉积第48-49页
        4.1.3 碎屑流沉积第49-53页
        4.1.4 浊积岩第53-54页
        4.1.5 不同成因重力流规模评价第54-55页
        4.1.6 重力流成因模式第55页
    4.2 深水沉积单元类型划分第55-56页
    4.3 非水道控制型沉积第56-59页
        4.3.1 滑动第57-59页
        4.3.2 滑塌第59页
    4.4 水道控制型沉积第59-70页
        4.4.1 水道第59-63页
        4.4.2 朵叶体(席状砂/板状砂)第63页
        4.4.3 碎屑舌状体第63-70页
        4.4.4 浊积薄层砂第70页
    4.5 沙三中分砂组沉积微相展布第70-74页
    4.6 典型砂层组沉积微相解剖第74-81页
    4.7 深水沉积相模式第81-83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与评价第83-94页
    5.1 储层物性分析第83-85页
        5.1.1 不同成因砂岩储层物性第83-85页
        5.1.2 砂体垂向储层物性差异性分析第85页
    5.2 储层评价第85-94页
        5.2.1 评价标准第85-87页
        5.2.2 储层展布特征第87-94页
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目标评价第94-114页
    6.1 烃源岩、原油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第94-97页
        6.1.1 烃源岩及原油地化特征与类型划分第94-96页
        6.1.2 油源对比第96-97页
    6.2 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第97-98页
        6.2.1 圈闭形成时期第97页
        6.2.2 相邻洼陷埋藏史和排烃期次分析第97-98页
    6.3 油气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第98-102页
        6.3.1 主控因素分析第99-101页
        6.3.2 油气成藏模式第101-102页
    6.4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第102-114页
        6.4.1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原则第103页
        6.4.2 勘探开发实例第103-114页
结论与认识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联合捷联式惯性导航与全球导航卫星数据的航空矢量重力测量方法
下一篇: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四段致密砂岩油气成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