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1-16页 |
1.1.1 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光谱项 | 第11-14页 |
1.1.2 三价稀土离子的特征跃迁 | 第14-16页 |
1.2 稀土离子发光 | 第16-20页 |
1.2.1 发光的定义 | 第16页 |
1.2.2 发光分类 | 第16-17页 |
1.2.3 稀土离子的发光类型 | 第17-20页 |
1.3 稀土荧光粉的应用领域 | 第20-21页 |
1.3.1 照明领域 | 第20页 |
1.3.2 显示领域 | 第20-21页 |
1.3.3 检测领域 | 第21页 |
1.4 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的优点 | 第21-22页 |
1.4.1 稀土发光材料的优点 | 第21页 |
1.4.2 稀土掺杂白光LED材料的优点 | 第21-22页 |
1.5 实现白光LED的方法 | 第22-23页 |
1.5.1 三基色LED芯片组合 | 第22页 |
1.5.2 紫外光LED芯片+三基色荧光粉 | 第22页 |
1.5.3 蓝光LED芯片+黄色荧光粉 | 第22-23页 |
1.6 稀土发光材料粉体的制备 | 第23-27页 |
1.6.1 高温固相法 | 第23-24页 |
1.6.2 化学沉淀法 | 第24-25页 |
1.6.3 水热法 | 第25页 |
1.6.4 溶胶凝胶法 | 第25-26页 |
1.6.5 微波辅助加热法 | 第26页 |
1.6.6 微乳液法 | 第26-27页 |
1.6.7 燃烧法 | 第27页 |
1.7 稀土荧光粉的常用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1.7.1 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1.7.2 形貌表征 | 第28-29页 |
1.7.3 光谱表征 | 第29-30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0-31页 |
1.8.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8.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第2章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4页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32页 |
2.2.1 NaLa(MoO_4)_2:Er~(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KLa(MoO_4)_2:Er~(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2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32-34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2.3.2 荧光光谱的测量 | 第33页 |
2.3.3 漫反射光谱的测量 | 第33-34页 |
第3章 粉末样品的光学跃迁计算方法 | 第34-3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透明介质的光学跃迁计算 | 第34-36页 |
3.2.1 稀土离子掺杂的透明介质的光学跃迁的J-0理论 | 第34-35页 |
3.2.2 跃迁振子强度 | 第35-36页 |
3.2.3 辐射跃迁几率 | 第36页 |
3.3 粉末样品的光学跃迁计算 | 第36-38页 |
3.3.1 利用漫反射谱计算伪J-O参数 | 第36-37页 |
3.3.2 利用伪J-O参数计算真实J-O参数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Er~(3+)单掺的NaLa(MoO_4)_2荧光粉的光学跃迁计算 | 第39-47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39-40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39页 |
4.2.2 样品的表征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4.3.1 Er~(3+)单掺的NaLa(MoO_4)_2荧光粉的伪J-O参数的计算 | 第40-43页 |
4.3.2 Er~(3+)单掺的NaLa(MoO_4)_2荧光粉的真实J-O参数的计算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Er~(3+)单掺的KLa(MoO_4)_2荧光粉的光学跃迁计算 | 第47-53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47-48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47页 |
5.2.2 样品的表征 | 第47-4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5.3.1 Er~(3+)单掺的KLa(MoO_4)_2荧光粉的伪J-O参数的计算 | 第48-49页 |
5.3.2 Er~(3+)单掺的KLa(MoO_4)_2荧光粉的真实J-O参数的计算 | 第49-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