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24页 |
1.1 现代医学在绝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绝经过渡期即围绝经期及绝经综合征的概念和原因 | 第14-15页 |
1.1.2 绝经综合征现代治疗进展 | 第15-16页 |
1.2 祖国医学在绝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1 古代文献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第16-17页 |
1.2.2 绝经综合征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 围绝经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17-21页 |
1.3.1 中医体质的概述 | 第17-18页 |
1.3.2 中医体质学说及分型研究 | 第18-19页 |
1.3.3 围绝经期女性的体质类型及特征 | 第19-20页 |
1.3.4 中医体质与绝经综合征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 KUPPERMAN评分与中医体质量表的研究 | 第21-22页 |
1.5 绝经综合征的中医体质干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1 中药防治 | 第22页 |
1.5.2 中成药、食疗、起居综合防治 | 第22-23页 |
1.5.3 针灸经络防治 | 第23页 |
1.5.4 音乐及情绪疏导法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1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1.1 中医体质调查方法 | 第24页 |
2.1.2 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定方法 | 第24页 |
2.1.3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2.2.1 样本量的估计 | 第24页 |
2.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24-25页 |
2.2.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5-26页 |
2.3 结果 | 第26-31页 |
2.3.1 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一般情况 | 第26页 |
2.3.2 两组绝经综合征体质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2.3.3 城市与农村围绝经期单个症状相比较 | 第27页 |
2.3.4 两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2.3.5 绝经综合征病情不同程度的体质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2.3.6 城市与农村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及绝经综合征的年龄段与体质分布情况 | 第29页 |
2.3.7 绝经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8页 |
3.1 临床资料分析 | 第31-32页 |
3.2 绝经综合征与非绝经综合征女性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第32页 |
3.3 绝经综合征与非绝经综合征女性体质偏颇类型与发病关系的探讨 | 第32-33页 |
3.4 绝经综合征发病程度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分析 | 第33页 |
3.5 不同年龄段的绝经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 | 第33页 |
3.6 绝经综合征的发生与偏颇体质、年龄段及病情程度的关系 | 第33-37页 |
3.6.1 绝经综合征与阳虚质的关系 | 第33-34页 |
3.6.2 绝经综合征与气虚质的关系 | 第34-35页 |
3.6.3 绝经综合征与血瘀质的关系 | 第35页 |
3.6.4 绝经综合征与气郁质的关系 | 第35-36页 |
3.6.5 绝经综合征与湿热质的关系 | 第36页 |
3.6.6 绝经综合征与阴虚质的关系 | 第36-37页 |
3.7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52页 |
一、个人简历及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
二、在学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