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简介 | 第12-15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与原理 | 第13-14页 |
1.1.3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中涉及的基本术语 | 第14-15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5页 |
1.3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 | 第15-17页 |
1.3.1 配体-中心发光配合物 | 第15-16页 |
1.3.2 金属-中心发光配合物 | 第16页 |
1.3.3 电荷转移跃迁发光配合物 | 第16-17页 |
1.4 过渡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 | 第17-18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8-2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配体取代基对蓝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光电性质的影响 | 第26-5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3页 |
2.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 第28-31页 |
2.3.2 电子结构 | 第31-33页 |
2.3.3 电致发光性能的比较 | 第33-36页 |
2.3.4 吸收光谱 | 第36-38页 |
2.3.5 磷光光谱 | 第38-39页 |
2.3.6 磷光量子效率 | 第39-43页 |
2.4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第三章 以苯基吡啶和吡啶三唑为配体的铱配合物的结构与光电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50-72页 |
3.1 引言 | 第50-52页 |
3.2 理论背景与计算细节 | 第52-53页 |
3.2.1 理论背景 | 第52-53页 |
3.2.2 计算细节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3.3.1 基态(S_0)和最低三重激发态(T_1)的几何构型 | 第53-55页 |
3.3.2 前线分子轨道(FMO)的特征 | 第55-57页 |
3.3.3 吸收光谱 | 第57-59页 |
3.3.4 磷光光谱 | 第59-60页 |
3.3.5 电致发光性能 | 第60-61页 |
3.3.6 磷光量子效率 | 第61-65页 |
3.4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第四章 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对苯基咪唑系列一元铱配合物的光电性质的影响 | 第72-96页 |
4.1 引言 | 第72-74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1页 |
4.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分子几何 | 第74-78页 |
4.3.2 基态的电子结构 | 第78-79页 |
4.3.3 吸收光谱 | 第79-81页 |
4.3.4 磷光光谱 | 第81-83页 |
4.3.5 电致发光性能 | 第83-84页 |
4.3.6 磷光量子效率 | 第84-89页 |
4.3.7 一元和二元金属铱配合物的比较 | 第89-91页 |
4.4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