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论文

“恻隐之心”的存在论阐释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1-25页
    第一节 研究现状第11-22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22-2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恻隐之心”的文本考察及其所关涉的哲学问题第25-31页
    第一节 语义探源与文本考察第25-29页
    第二节 恻隐之心所关涉的哲学问题第29-31页
第二章 朱熹论“侧隐之心”第31-42页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谱系学考察第31-34页
    第二节 朱熹哲学的总体架构第34-37页
    第三节 性情的对分、心情的剥离第37-40页
    第四节 形上还是形下第40-42页
第三章 退溪与高峰论“侧隐之心”第42-50页
    第一节 “四七之辩”的起源及其哲学问题第42-43页
    第二节 四端七情异质论第43-46页
    第三节 四端七情同质论第46-48页
    第四节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阳明论“恻隐之心”第50-58页
    第一节 良知即恻隐第50-52页
    第二节 感应与恻隐第52-53页
    第三节 恻隐之心与一体之仁第53-56页
    第四节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恻隐之心”的存在论意义第58-69页
    第一节 “恻隐之心”与“存在”观念第60-63页
    第二节 “恻隐之心”与“本源情感”观念第63-65页
    第三节 “恻隐之心”的奠基意义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件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卢梭人性异化论研究
下一篇:嫩江流域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墓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