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 第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拟解决问题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4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土壤地貌 | 第17-18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2.1.4 水文 | 第18页 |
2.1.5 社会经济 | 第18-19页 |
2.2 水源地所在乡镇概况 | 第19页 |
2.2.1 葵阳镇 | 第19页 |
2.2.2 蒲塘镇 | 第19页 |
2.2.3 北市镇 | 第19页 |
2.3 水源地概况 | 第19-24页 |
2.3.1 葵阳镇大水水库水源地 | 第20-21页 |
2.3.2 葵阳镇德礼水库水源地 | 第21-22页 |
2.3.3 蒲塘镇化寿水库水源地 | 第22-23页 |
2.3.4 北市镇红江水库水源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水源地污染源调查评价 | 第24-32页 |
3.1 水源地污染情况调查 | 第24-32页 |
3.1.1 调查内容 | 第24页 |
3.1.2 水源地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 第24页 |
3.1.3 水源地非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 第24-30页 |
3.1.4 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汇总与评价结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 | 第32-40页 |
4.1 水质监测 | 第32-34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1.2 分析方法与仪器 | 第32-34页 |
4.2 水质评价 | 第34-36页 |
4.2.1 评价标准 | 第34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4.3 评价结果 | 第36-40页 |
4.3.1 水体质量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4.3.2 营养状态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 | 第40-58页 |
5.1 划分原则 | 第40页 |
5.2 划分方法 | 第40-43页 |
5.3 划分结果 | 第43-52页 |
5.3.1 葵阳镇大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 第43-45页 |
5.3.2 葵阳镇德礼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 第45-47页 |
5.3.3 蒲塘镇化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 第47-49页 |
5.3.4 北市镇红江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 第49-52页 |
5.4 用水量安全分析 | 第52-54页 |
5.4.1 农灌功能用水量分析 | 第52页 |
5.4.2 生活用水量分析 | 第52-53页 |
5.4.3 水源地用水量安全汇总与评价结论 | 第53-54页 |
5.5 规划协调性分析 | 第54-56页 |
5.5.1 《兴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关系分析 | 第54页 |
5.5.2 《兴业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关系分析 | 第54页 |
5.5.3 《兴业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关系分析 | 第54-55页 |
5.5.4 《兴业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关系分析 | 第55页 |
5.5.5 兴业县中远期交通规划关系分析 | 第55页 |
5.5.6 《玉林市水功能区划(2012-2030)》关系分析 | 第55-56页 |
5.5.7 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关系分析 | 第56页 |
5.6 本文采用方法比较说明 | 第56-58页 |
第六章 保护区保护措施与管理建议 | 第58-70页 |
6.1 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 | 第58-60页 |
6.1.1 水源地保护区违章建筑整治 | 第58页 |
6.1.2 实施污染防治工程 | 第58-60页 |
6.2 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建议 | 第60-64页 |
6.2.1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 | 第60-61页 |
6.2.2 建立与完善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机制 | 第61-64页 |
6.3 各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针对性措施 | 第64-70页 |
6.3.1 大水水库 | 第64-65页 |
6.3.2 德礼水库 | 第65-66页 |
6.3.3 化寿水库 | 第66-67页 |
6.3.4 红江水库 | 第67-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