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被迫行为的相关概况 | 第11-19页 |
(一)被迫行为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被迫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1、精神上的强制胁迫 | 第12页 |
2、社会危害性 | 第12页 |
3、缺乏现实的可期待性 | 第12-13页 |
(三)被迫行为的成立条件 | 第13-17页 |
1、前提条件:存在着现实的胁迫 | 第13-15页 |
2、时间条件:胁迫正在发生具有紧迫性 | 第15-17页 |
(四)被迫行为的分类 | 第17-19页 |
1、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 | 第17页 |
2、对人身权利的胁迫和对财产权利的胁迫 | 第17页 |
3、本人的被迫行为与他人的被迫行为 | 第17-18页 |
4、阻却违法性、阻却责任、影响量刑的被迫行为 | 第18-19页 |
三、被迫行为的理论基础及各国(地区)罪与非罪的认定 | 第19-28页 |
(一)被迫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被迫行为的法理基础 | 第19页 |
2、功利主义学说 | 第19-20页 |
3、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 第20页 |
4、法益侵害理论 | 第20-22页 |
(二)各国刑法对被迫行为的认定 | 第22-25页 |
1、被迫行为在英美法系中的认定 | 第22-23页 |
2、被迫行为在大陆法系中的认定 | 第23-25页 |
(三)被迫行为的罪与非罪 | 第25-28页 |
1、违法性阻却事由说 | 第26-27页 |
2、责任阻却事由说 | 第27-28页 |
四、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理论、胁从犯理论的比较 | 第28-37页 |
(一)与紧急避险理论相比较 | 第28-33页 |
1、紧急避险概述 | 第28-29页 |
2、紧急避险与被迫行为的关系 | 第29-30页 |
3、紧急避险与被迫行为的区别 | 第30-31页 |
4、被迫行为应独立于紧急避险 | 第31-33页 |
(二)与胁从犯理论相比较 | 第33-36页 |
1、胁从犯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2、胁从犯与被迫行为的区别 | 第34-35页 |
3、明文规定应以免责的胁从行为 | 第35-36页 |
(三)案例分析 | 第36-37页 |
五、我国刑法中关于被迫行为的立法建议 | 第37-39页 |
(一)修正刑法第28条关于胁从犯的规定 | 第37-38页 |
(二)修正刑法第21条关于紧急避险的认定 | 第38页 |
(三)将受到重度威胁的胁迫行为进行独立规定 | 第38页 |
(四)设置但书条款,规定法定量刑情节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