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的关联性分析和思考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第10-12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第12-13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一) 关联性第13-14页
        (二) 农民权益保护第14页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4-17页
        (一) 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 研究思路第15-17页
第二章 农民权益未得到保护的表现和影响第17-24页
    一、农民权益未得到保护的表现第17-21页
        (一) 农民权益的分类第17-19页
        (二) 农民权益未得到保护的表现第19-21页
    二、农民权益未得到保护产生的影响第21-24页
        (一) 群体性权益未得到保护的影响第21-22页
        (二) 结构性权益未得到保护的影响第22-24页
第三章 1949年后中央、地方和农民的关联性权益博弈第24-35页
    一、1949年至1978年中央地方和农民的关联性权益博弈第24-27页
        (一) 中央、地方和农民三方关联性权益博弈框架第24-25页
        (二) 土地改革时期第25-26页
        (三) 农村集体化大生产和人民公社时期第26-27页
    二、改革开放后中央、地方和农民的关联性权益博弈第27-32页
        (一)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农村改革时期第27-28页
        (二) 第二波农村改革时期第28-29页
        (三) 第三波农村改革时期第29-30页
        (四) 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加强中央顶层设计新时期第30-32页
    三、对中央、地方和农民关联性权益博弈结果的分析第32-35页
        (一) 对简单博弈模型总结第32页
        (二) 博弈模型得出的权益博弈特点及原因第32-35页
第四章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群体性根源分析第35-45页
    一、农民权益群体失保的不同视角分析第35-38页
        (一) 从历史角度:挖农补工第35页
        (二) 从体制角度:城乡二元体制第35-36页
        (三) 从制度的角度:农民负担第36-38页
        (四) 小结第38页
    二、农民工群体发端的渊源和连锁型发酵第38-41页
        (一) 农民工群体“诞生记”第38-40页
        (二) 伴生的农民多群体第40页
        (三) 被冲击的市民群体第40-41页
    三、农民工权益关联性造就农民权益复杂型困境第41-42页
        (一) 经济因素第41页
        (二) 政治因素第41-42页
    四、农民工群体权益带发的群体权益保护的关联性思考第42-45页
        (一) 个体性权益向结构性权益演变的合理性第42-43页
        (二) 同质性权益对异质性权益冲击后消解的可能性第43页
        (三) 泛领域的权益解决机制建立的探索第43-45页
第五章 农民权益保护的机制探索第45-50页
    一、人的保护第45-47页
        (一) 农民工群体第45-46页
        (二) 留守农民群体第46-47页
        (三) 职业农民群体第47页
    二、物的保护第47-49页
        (一)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第48页
        (二) 精确分配农村集体资产第48-49页
    三、组织保护第49-50页
        (一) 继续发挥党组织在村务工作中的协调服务作用第49页
        (二) 探索新型村民自治机制农会模式保障农民的事务参与权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综合改革的地方性经验与全国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网络无政府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