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20页 |
1.1.1 再生水利用的意义 | 第12页 |
1.1.2 再生水消毒的必要性 | 第12-17页 |
1.1.3 现有的消毒技术及缺陷 | 第17-20页 |
1.2 电化学消毒概述 | 第20-27页 |
1.2.1 基本概念及消毒机理 | 第20-21页 |
1.2.2 常规的电化学消毒装置 | 第21-22页 |
1.2.3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的消毒装置 | 第22-23页 |
1.2.4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的优势 | 第23-24页 |
1.2.5 现有电极材料的局限性 | 第24-27页 |
1.3 导电碳纤维做电极的潜力 | 第27-28页 |
1.3.1 碳纤维的种类和特性 | 第27-28页 |
1.3.2 碳纤维做电极材料的优势 | 第28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8-3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4种碳纤维电极的筛选与评价 | 第31-50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2.1 材料 | 第31页 |
2.2.2 碳纤维的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2.3 菌种和菌液配制 | 第33-34页 |
2.2.4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的装置与参数 | 第34-35页 |
2.2.5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试验步骤 | 第35页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3 碳纤维基本物理特性表征 | 第35-40页 |
2.3.1 SEM表面形貌 | 第36-37页 |
2.3.2 电阻率 | 第37页 |
2.3.3 比表面积及微孔结构 | 第37-40页 |
2.4 碳纤维基本化学性能表征 | 第40-47页 |
2.4.1 官能团组成 | 第41-42页 |
2.4.2 碳材料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 | 第42-46页 |
2.4.3 碳元素分子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2.5 碳纤维电极的内过滤电化学消毒性能比较 | 第47-49页 |
2.5.1 消毒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2.5.2 截留特性比较 | 第48-49页 |
2.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碳纤维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对水中典型细菌的灭活特性 | 第50-64页 |
3.1 前言 | 第5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3.2.1 材料 | 第50页 |
3.2.2 菌种与菌液配制 | 第50-53页 |
3.2.3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 第53-54页 |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54页 |
3.3 A-PCF电极对水中典型细菌的灭活特性研究 | 第54-60页 |
3.3.1 A-PCF电极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灭活特性 | 第54-57页 |
3.3.2 A-PCF电极对粪肠球菌的灭活特性 | 第57-58页 |
3.3.3 A-PCF电极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特性 | 第58-60页 |
3.3.4 A-PCF电极对枯草芽孢的灭活特性 | 第60页 |
3.4 A-PCF电极对4种细菌的消毒效果比较 | 第60-62页 |
3.5 A-PCF电极对4种细菌的截留特性比较 | 第62-63页 |
3.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细菌的复活特性和持久性 | 第64-82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4.2.1 材料 | 第64-65页 |
4.2.2 菌种与菌液配制 | 第65页 |
4.2.3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实验步骤 | 第65页 |
4.2.4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 第65-66页 |
4.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66页 |
4.3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细菌的复活风险 | 第66-80页 |
4.3.1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0~24 h大肠杆菌的平板可培养情况 | 第66-67页 |
4.3.2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0~24 h大肠杆菌的SEM电镜照片差异分析 | 第67-68页 |
4.3.3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0~24 h大肠杆菌的流式细胞仪死/活总量分析 | 第68-80页 |
4.4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电极的持久性 | 第80-81页 |
4.4.1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装置连续消毒1h的细菌灭活效果比较 | 第80-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的机理分析 | 第82-92页 |
5.1 前言 | 第8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5.2.1 材料 | 第82页 |
5.2.2 菌种与菌液配制 | 第82页 |
5.2.3 消毒实验步骤 | 第82-83页 |
5.2.4 电极性能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5.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84页 |
5.3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电极的电化学产物分析 | 第84-86页 |
5.3.1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电极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情况 | 第84页 |
5.3.2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电极在不同电压下的pH变化和产氯情况 | 第84-86页 |
5.4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细菌的膜通透性分析 | 第86-87页 |
5.4.1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细菌的死/活染料荧光显示情况 | 第86-87页 |
5.4.2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后细菌的SEM电子显微镜图像 | 第87页 |
5.5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阴阳极消毒性能分析 | 第87-91页 |
5.5.1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阴阳电极在不同电压下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87-90页 |
5.5.2 电极内过滤电化学消毒中阴阳极消毒结果比较 | 第90-91页 |
5.6 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5页 |
6.1 结论 | 第92-94页 |
6.2 建议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附录 | 第105-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