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红柱石资源及其应用 | 第10-12页 |
1.1.1 红柱石资源概况 | 第10-11页 |
1.1.2 红柱石性质及其工业应用 | 第11-12页 |
1.2 红柱石浮选实践概述 | 第12-14页 |
1.3 红柱石与石英分离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捕收剂 | 第14-15页 |
1.3.2 金属离子的活化作用 | 第15页 |
1.3.3 抑制剂 | 第15-16页 |
1.4 密度泛函理论在氧化矿选矿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样制备 | 第19-21页 |
2.1.1 单矿物准备 | 第19-20页 |
2.1.2 实际矿石准备 | 第20-21页 |
2.2 药剂与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1 试验药剂 | 第21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22页 |
2.3.2 实际矿石试验 | 第22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2-23页 |
2.3.4 Zeta电位测试 | 第23页 |
2.3.5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3页 |
2.3.6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红柱石与石英单矿物的浮选行为 | 第24-43页 |
3.1 十二胺作捕收剂时红柱石与石英的浮选行为 | 第24-26页 |
3.1.1 介质pH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2 十二胺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油酸钠作捕收剂时红柱石与石英的浮选行为 | 第26-30页 |
3.2.1 介质pH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油酸钠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难免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 十二烷基磺酸钠作捕收剂时红柱石与石英的浮选行为 | 第30-34页 |
3.3.1 介质pH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十二烷基磺酸钠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1页 |
3.3.3 难免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4 Fe~(3+)存在时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捕收剂时红柱石与石英的浮选行为 | 第34-39页 |
3.4.1 介质pH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难免离子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Fe~(3+)存在时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捕收剂作用下红柱石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 | 第39-40页 |
3.6 捕收剂作用下红柱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捕收剂在红柱石表面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43-63页 |
4.1 红柱石晶体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 红柱石表面的选取 | 第44-47页 |
4.2.1 表面结构弛豫 | 第45-46页 |
4.2.2 表面能计算 | 第46-47页 |
4.3 红柱石{10 0}面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47-53页 |
4.3.1 红柱石{10 0}面mulliken电荷布局 | 第47-49页 |
4.3.2 红柱石{10 0}面电子结构 | 第49-53页 |
4.4 红柱石{10 0}表面吸附药剂分子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53-62页 |
4.4.1 十二烷基磺酸钠在红柱石{10 0}面上的吸附 | 第54-58页 |
4.4.1.1 结构优化 | 第54-55页 |
4.4.1.2 吸附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红柱石{10 0}面mulliken电荷分析 | 第55页 |
4.4.1.3 吸附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红柱石{10 0}面的电子结构 | 第55-58页 |
4.4.2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红柱石{10 0}面上的吸附 | 第58-62页 |
4.4.2.1 结构优化 | 第58-59页 |
4.4.2.2 吸附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红柱石{10 0}面mulliken电荷分析 | 第59页 |
4.4.2.3 吸附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红柱石{10 0}面的电子结构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第63-80页 |
5.1 矿石性质 | 第63页 |
5.2 浮选条件试验 | 第63-74页 |
5.2.1 磨矿细度试验 | 第63-65页 |
5.2.2 脱泥条件试验 | 第65页 |
5.2.3 捕收剂种类试验 | 第65-66页 |
5.2.4 石油磺酸钠用量试验 | 第66-67页 |
5.2.5 组合捕收剂种类试验 | 第67-68页 |
5.2.6 石油磺酸钠与十二烷基硫酸钠配比试验 | 第68-69页 |
5.2.7 组合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69-70页 |
5.2.8 硫酸用量试验 | 第70-71页 |
5.2.9 抑制剂种类试验 | 第71-72页 |
5.2.10 精选调整剂试验 | 第72-74页 |
5.3 全流程开路试验 | 第74-76页 |
5.4 闭路试验 | 第76-78页 |
5.5 选矿效果评价 | 第78-79页 |
5.5.1 最终精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第78页 |
5.5.2 原矿、浮选精矿与最终精矿X射线衍射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 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